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年12月01日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经典之作,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本书从个体到群体,从自我认知到人际互动,全面揭示了社会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读者通过本书,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可以学会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去影响和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无论对于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人类的社会性质:强调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非天生因素:主张人类并非天生具有某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而是通过社会学习和互动来获得的。
社会影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即研究个体和群体如何相互影响与被影响。
第二章:社会认知
小节一:归因理论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高估个人内在特质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小节二:社会比较
比较过程: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
上行与下行比较:上行比较是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相比,可能产生挫折感;下行比较是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可能产生满足感。
第三章:社会影响
小节一:从众
社会压力:个体在面对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时,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信念而顺从大众。
信息性与规范性从众:信息性从众是因为缺乏信息而顺从多数人的意见;规范性从众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好评。
小节二:服从权威
权威服从实验:如米尔格拉姆实验所示,人们在权威命令下即使面对道德冲突,也可能会进行违背个人意愿的行为。
权威服从的原因:包括对权威的尊敬、对权威的依赖以及对惩罚的恐惧。
第四章:社会互动
小节一:合作与竞争
互惠原则:人们在合作中倾向于给予对方好处,以期望未来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同样的待遇。
囚徒困境:展示了合作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小节二:助人行为
亲疏与助人:人们更倾向于帮助亲近的人而不是陌生人,但也可能因为共情而对陌生人的困境作出反应。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多个旁观者在场,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从而导致个体的助人行为减少。
第五章: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关键点
形成机制:偏见和刻板印象是由于认知简化过程的副作用以及社会学习的结果。
消除偏见:接触、教育和共情等策略有助于减少或消除个人偏见。
第六章:群体行为
小节一:去个体化
匿名性效应:在群体中,个体可能由于感受到匿名性而在行为上更加放纵。
责任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不会觉得自己需要为群体行为承担个人责任。
小节二:群体决策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后,成员们的观点往往比讨论前更加极端。
集体智慧与昏庸:群体决策有时能够集思广益,但也可能出现集体错误。
第七章:结论
关键点
社会力量的深远影响:重申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强大影响。
积极社会影响:鼓励读者认识和利用这些社会力量,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