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年12月01日
《社会性动物》是一部揭示人类社会心理现象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本书不仅探讨了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形成群体以及群体如何影响个体,还揭示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作为一部杰作,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与行为过程。
焦点:探讨人际互动、群体行为以及社会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变量间的关系。
观察研究: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记录行为。
调查问卷:收集大量数据来了解人们的意见和态度。
第二章:社会影响
2.1 从众
定义: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适应群体的标准或期望。
关键因素:群体压力、多数派影响、权威服从。
2.2 社会标准与规范
规范的内化:个体将社会规范吸收为自己的价值观。
违规的后果:包括社会排斥、惩罚和内疚感。
第三章: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3.1 刻板印象的形成
分类简化:人们倾向于将事物或人归类到简单的类别中。
证实偏误:我们倾向于注意支持我们信念的信息。
3.2 偏见的后果
自我实现的预言:偏见可能导致被偏见者的行为和态度符合预期,从而加强偏见。
群体间的冲突:偏见可能导致群体间的敌意和不公平待遇。
第四章:吸引力与人际关系
4.1 初次见面的印象
初次效应:对他人第一印象往往深刻且难以改变。
相似性吸引: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性格、兴趣相似的人。
4.2 长期关系的维护
互惠原则: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好意。
承诺与一致性:人们倾向于坚持自己先前的选择和承诺。
第五章:助人行为与攻击性行为
5.1 助人的动机
共情能力:对他人的感受的理解可以促进助人行为。
责任分散:在场旁观者数量多时,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
5.2 攻击行为的起因
挫折-侵犯假说:经历挫折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
第六章:群体行为
6.1 群体决策的特点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群体思维:追求一致性的压力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缺失。
6.2 社会认同与群体冲突
社会认同理论:个体的自尊部分是由其群体成员身份决定的。
最小群体范式:即使是基于微不足道的标准划分的群体也能引起成员间的偏好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