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莫里斯·布朗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年11月01日
《死刑判决》是由法国作家莫里斯·布朗肖所著的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尽管布朗肖以其晦涩难懂的文风而闻名,但这部作品却相对容易进入,拥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和主要人物。小说中,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地探讨了死刑、罪恶、正义等主题,引发读者对于人类道德和法律的思考。整部作品充满着哲学性和文学性,展现了布朗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尽管仍然带有一定的难度,但相对于布朗肖的其他作品而言,这部小说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者,还是对于喜欢挑战阅读难度的文学爱好者,都会从中获得不少收获和启示。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法律的极限
1.1 法律的确定性
法律的自洽性:法律是一套逻辑自洽的规则体系。
法律的预测性:法律能够为行为提供预测和指引。
1.2 法律的不确定性
语言的模糊性:法律条文的语言往往存在模糊地带。
解释的主观性:法律的解释受限于法官的主观判断。
第二章:死刑的道德考量
2.1 死刑的正当性
报应论:死刑作为对罪犯恶行的报应。
威慑论:死刑能够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2.2 死刑的非正当性
人道主义:死刑违反生命权和人道主义原则。
不可逆性:死刑的判决执行后无法挽回。
第三章:死刑制度的实践考察
3.1 死刑执行程序
审判过程:细致的法律程序以确保公正。
上诉权利:为被告提供上诉的机会。
3.2 死刑制度的效应
社会效应:死刑可能造成的社会不安和心理影响。
法律效应:对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四章:死刑存废之争
4.1 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
国际趋势:多数国家已经废除死刑。
替代措施:终身监禁等替代死刑的可能性。
4.2 支持死刑的观点
公众支持:部分公众认为死刑是公正的象征。
特殊案件:对于特别严重的罪行,死刑被认为是公正的惩罚。
第五章:超越死刑
5.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的正当性来源于道德。
法律的相对独立性:法律不完全等同于道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5.2 面向未来的法律发展
人道主义法律:推动更加人道的法律制度。
全球法律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反思和发展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