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3年08月01日
《士与中国文化》是余英时先生的经典之作,被视为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之书。本书专注于探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余英时深入剖析了“士”阶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书中观点独到,论据充分,展现了“士”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主体的精神风貌。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从而增进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1.1 封建时代与士的萌芽
封建制的定义: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政治权力分配。
士的起源:贵族体系中的最底层,享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宗法制度的影响:士作为宗法制度的一部分,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
1.2 战国时期士的崛起
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出现,士的影响力增强。
养士之风盛行:各国争相笼络有才学的士人,以增强国力。
士志于道:士人以道的追求为最高目标,强化了自身的道义责任。
第二章:汉代士人的社会与政治地位
2.1 汉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功臣与皇权的关系:功臣因功高震主而受到打压。
士人与皇权的合作:士人通过儒学成为皇权的合法性基础。
2.2 儒学的制度化与士人的官僚化
儒家经典的教育系统化:儒学成为官方教育的主导内容。
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的起源,士人通过读书成为官僚。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形成与衰落
3.1 士族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的形成:家族背景成为政治影响力的关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3.2 清谈与玄学对士族精神面貌的影响
清谈的风气:士族通过清谈展现其文化素养。
玄学的兴起:士族中流行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思想的变动。
第四章:唐宋变革与士人文化的转型
4.1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挑战
唐代科举的完善:使得更多士子能够参与政权。
宋代的新儒家:儒学内部的创新,回应佛道的挑战。
4.2 宋代士人的新精神取向
功利主义的倾向:士人中出现了强调实用、实证的风气。
文人画的兴起:艺术成为士人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审美的重要方式。
第五章:明清士人与科举文化的终结
5.1 明朝的士人与专制政治
科举与八股文的束缚:士人的思想创造力受到限制。
东林党与复社的运动:士人尝试在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2 清朝士人的觉醒与科举废除
考据学的兴起:一种脱离政治的学问,士人在文化上寻求独立。
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士人角色的终结,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