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包筠雅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9年09月01日
《功过格》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中国民间社会广泛流行的功过格现象。功过格,作为一种善书,通过为善行与恶行分别赋予功德分与过错分的方式,鼓励人们行善积德,避免恶行。作者包筠雅,一位美国学者,以独特的视角详细分析了16、17世纪功过格在中国社会的普及与影响,揭示了其对当时道德秩序构建的重要作用。功过格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工具,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风貌,以及功过格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背景介绍:明代和清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功过格起源:起源于道教,后逐渐融入民间信仰与社会伦理。
研究意义:探究功过格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的社会道德秩序。
第二章:功过格的发展历程
小节:
起源与早期发展:道教中的功德积累与罪过救赎概念。
道教科仪的影响:仪式和冥想如何与功过格相结合。
民间道德观念:忠诚、孝顺等儒家伦理在功过格中的体现。
佛教的影响:因果报应观念在功过格中的深化。
日常生活应用: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记录和执行功过。
社会阶层差异:不同社会阶层运用功过格的异同。
第三章:功过格的社会功能
小节:
规范行为:通过记录功过引导个人行为的向善。
伦理教化:社会通过功过格强化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
维护社会秩序:功过格作为一种软性规范,辅助国家治理。
社区管理:乡绅阶层利用功过格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自我监督:个人通过自我记录提升道德修养。
精神追求:功过格作为达到个人精神圆满的工具。
第四章:功过格的文化分析
小节:
小说与戏剧:文学作品中功过格情节的设置与影响。
诗词歌赋:文人墨客对功过格精神的诗意表达。
绘画与雕塑:艺术作品中对功过格元素的描绘。
书法与对联:书法作品中功过格格言的应用。
善恶观的社会认同:功过格如何塑造社会成员的共同心理。
个体意识的觉醒:功过格促进个人主体意识的加强。
第五章:结论
关键点:
功过格的现代启示:对当代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参考价值。
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功过格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