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巴枯宁 / 商务印书馆 / 2013年01月01日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是俄国思想家、革命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的主要著作,该书深入剖析了国家制度的本质和无政府状态的理念。巴枯宁,被誉为“近代无政府主义教父”,在此书中阐述了他对国家权力、社会组织和个人自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国家制度限制了人类的自由发展,而无政府状态则是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理想途径。巴枯宁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成为研究无政府主义和国家制度的重要文献。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巴枯宁的革命精神,也为我们理解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国家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1 国家的起源
社会契约理论:国家的形成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让渡部分自由。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和统治。
1.2 国家制度的发展
奴隶制:国家制度的最初形式,奴隶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
封建制:权力下放,形成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成为主导,国家的职能逐渐转向维护私有财产权。
第二章:无政府状态的概念与特征
2.1 无政府状态的界定
无统治状态:社会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统治和权威。
自由与平等的实现:无政府状态下,个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和平等。
2.2 无政府状态的实现途径
自愿合作:基于个人自由意志的自愿联合。
自发秩序:社会秩序自然而然地形成,无需外部强制力。
第三章: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的对立
3.1 权力与自由的矛盾
国家权力扩张:国家在维护秩序的同时,往往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个人自由的限制。
自由意志的实现:无政府状态下,个人自由意志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
3.2 财产与平等的冲突
私有财产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中私有财产是经济权力的基础,加剧了贫富差距。
资源共有:无政府主义主张资源的共同拥有和分配,以实现社会的平等。
第四章:从国家制度到无政府状态的转变
4.1 思想的觉醒
启蒙运动:理性、自由和平等的观念的传播为无政府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无政府主义提供了动力。
4.2 行动的实践
个人恐怖主义:通过极端手段反抗国家权威。
集体革命:组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通过革命推翻国家政权,建立无政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