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5年02月01日
《孔子传》是一部关于孔子生平的传记,综合了司马迁等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对孔子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成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本书的最大宗旨在于探究孔子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自述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内涵。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孔子毕生为学之路的日进无疆,以及他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同时,本书也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孔子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更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引领人们走向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思想文化追求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孔子的家世与早年
1.1 孔子的家世
家族渊源:孔子出自殷商王室后裔,世代为士。
家庭背景:父亲为武士,功勋卓著但早逝,母亲教育严格。
1.2 早年生活与教育
童年艰辛: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广泛学习:自青年时期起,孔子广纳博采,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章:孔子出仕与周游列国
2.1 出仕鲁国
初入政坛:孔子三十余岁任小官,主张以德治国。
大司寇:后成为鲁国大司寇,掌管邦国祭祀和司法。
2.2 周游列国
推行理念:因政治斗争离开鲁国,开始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遭遇困境:多国拒之门外,或是被软禁监视,鲜有成功推行政见的机会。
第三章:孔子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3.1 孔子的哲学体系
仁为核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仁爱。
中庸之道:推崇中庸,提倡适度,反对极端。
3.2 教育理念与实践
有教无类:人人可教,不分贵贱阶层。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创办私学:最早创办私人学校,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
第四章:孔子的晚年与影响
4.1 晚年生活
回归鲁国:晚年被鲁哀公尊为“国老”,但不直接参与政治。
编纂工作:编订古籍,如《诗经》、《春秋》,对后世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4.2 死后影响
儒家学派: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文化象征: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