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作 / 人民出版社 / 2005年12月01日
《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由黄作所著,深入探讨了拉康对于主体问题的独特见解。拉康,虽非典型哲学家,却终身致力于解析近代哲学中的核心议题——主体。他批判了传统的我思主体观念,认为这种主体观念过于自我中心,忽略了主体与他者、社会、语言等复杂关系的交织。在此基础上,拉康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理论,强调主体是在语言和他者的互动中不断建构和解构的。本书通过对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本书,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拉康的主体理论概述
1.1 主体概念的提出背景
现代哲学的反思:对于传统主体观念的批判,尤其是笛卡尔以来的“我思”主体。
精神分析的影响: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拉康提供了探讨主体的新视角。
1.2 拉康的主体定义
镜像阶段理论:通过镜子中的形象形成的自我认识,是个体进入象征界的起点。
分裂的主体:主体并非统一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分裂。
第二章:镜像阶段的心理学机制
2.1 镜像阶段的发生过程
6至18个月:孩童在这个阶段通过镜中的形象第一次获得对自己的整体认知。
自恋认同:个体通过与理想化的镜像认同来加强自我感。
2.2 镜像阶段的心理影响
异化与分离:镜中形象成为了与自身分离的“他者”,导致了主体的异化。
自我误认:初期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外部形象上,而非真实的自我。
第三章:象征秩序与语言
3.1 象征秩序的构成
语言符号:象征秩序主要通过语言符号来构建个体的主体性。
社会规范:个体的欲望和幻想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的塑造。
3.2 语言对主体的影响
能指链的束缚:主体在语言中成为能指链的一环,其意义被不断地延宕和替换。
阉割焦虑:语言的使用揭示了主体的缺失和不完整性,引发阉割焦虑。
第四章:欲望与他者
4.1 欲望的本质
无意识欲望:欲望主要存在于无意识层面,不为个体所直接知晓。
欲望的他者性:欲望并非完全由个体决定,而是与他者紧密相关。
4.2 他者对主体的作用
认可与否定:他者的态度对于主体的自我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幻象:他者是主体理想化的对象,同时也是幻象的源泉。
第五章:结语:拉康理论的意义与挑战
5.1 理论意义
哲学贡献: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解主体的视角。
心理学革新:推动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主体构成方面的认识。
5.2 理论挑战
晦涩难懂:拉康的理论常常因其复杂性而遭受批评。
实践应用: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应用拉康的理论仍然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