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康 / 中国书局 /
《藏传佛教》一书由杨延康撰写,深入探讨了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书中详细阐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教义体系、修行方法以及其在藏族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藏传佛教的全面介绍,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此外,书中还融入了作者对藏传佛教的深刻见解和独到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神秘而独特的宗教文化。整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是了解藏传佛教的入门佳作,也是研究藏族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参考书籍。通过阅读《藏传佛教》,读者可以领略到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藏传佛教的源起与发展
1.1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西藏的接受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为加强与周边文化交流,先后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带入佛教文化。
吐蕃时期的佛教: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分为地下宗教活动和逐渐复兴的宁玛派。
教派形成与发展:后弘期开始,相继产生了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教派。
1.2 政治与宗教的权力交织
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元明清三代对西藏地方的统治加强,特别是清代,政教合一制度达到顶峰。
达赖与班禅的产生与影响:达赖和班禅成为西藏地方政治和宗教的核心,其权力和影响不断扩大。
1.3 藏传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境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藏传佛教自明代起便向蒙古、不丹等地传播,现代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热潮。
当代国际藏传佛教交流:各种国际会议、文化节等为藏传佛教的国际交流提供了平台。
第二章:藏传佛教的哲学体系
2.1 大乘中观与空性理论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强调缘起性空,万物皆非实质存在,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藏传佛教的空性解读:宗喀巴大师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应成派理论,提出“名言无自性”的观念。
2.2 大圆满法界心识说
心部大圆满:强调众生内在即有的清净光明心。
法界部大圆满:阐述心性与宇宙本体的统一。
2.3 因果轮回与业力解脱
因果律的阐释:佛教中的因果律不仅是道德行为的规范,也是宇宙运作的基本法则。
业力与解脱:业力的概念解释了世间的不平等与命运差异,而修行则是转化业力,趋向解脱的道路。
第三章:藏传佛教的实践修行
3.1 四念处与禅修实践
四念处的方法:通过对身、受、心、法的持续正念观察来培养心灵的觉察力和专注力。
禅修的目的与效果:禅修能消除内心的烦恼,提升觉性和智慧。
3.2 密宗的双修与瑜伽修行
密宗的双运象征意义:通过男女瑜伽士的象征性行为来表示智慧的觉醒与慈悲的结合。
身体气脉的修炼:通过瑜伽的呼吸控制及观想来调和身心,实现精神层面的提升。
3.3 净土法门的修持与往生祈愿
净土信仰的重要性:对于无法实现即身成佛的信徒来说,往生净土是一个理想的归宿。
往生祈愿的修行方法:通过特定的念诵、观想和祈祷来培养对极乐世界的信愿行。
第四章:藏传佛教的仪式与社会作用
4.1 寺庙的法事与日常修行
法事的种类与意义:超度亡魂、消灾祈福、庆祝节日等各类法事活动,加强了僧侣与世俗社会的联系。
日常修行的规定与自律:僧侣的日常修行如早起、经行、集体诵经等,是维持寺庙秩序和宗教活动的基础。
4.2 社会服务与教育功能
慈善事业与公共服务:寺庙在传统社会中承担了慈善救助、医药服务等社会职能。
教育与文化传承:寺庙不仅是宗教教育的中心,也是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