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德、黃愛玲 / 香港电影资料馆 /
《冷战与香港电影》一书由李培德与黃愛玲合著,深入探讨了冷战时期香港电影在意识形态冲突中的角色和影响。书中指出,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在冷战期间身处两岸政权的交汇点,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地区。尽管冷战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香港电影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鲜少被直接呈现。本书通过分析香港电影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制作背景、审查制度、市场需求等方面,揭示了电影产业如何巧妙地在冷战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及电影如何间接反映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这本书不仅是对香港电影史的重要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冷战时期的文化和政治提供了独特视角。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冷战时期的香港电影环境
1.1 冷战背景简介
两极格局:美苏两大阵营对立,国际关系紧张。
意识形态对抗: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斗争。
1.2 香港作为文化战场
中西交融的地缘优势: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窗口。
电影作为文化输出工具:港片被用作宣传资本主义的媒介。
1.3 香港电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起步阶段:早期的香港电影多以戏曲片和都市喜剧为主。
黄金时期:50-60年代,武侠片和言情小说改编电影盛行。
第二章:冷战与香港电影类型
2.1 武侠电影的政治隐喻
江湖世界:作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影射政治:武侠故事中的忠诚、背叛与权力斗争反映现实。
2.2 黑帮电影的冷战叙述
犯罪世界:映射冷战时期的复杂社会现象。
道德困境:黑帮英雄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体现了正义的价值观。
2.3 爱情电影的浪漫与政治
跨阶级的爱情:讲述跨越社会阶层的爱情故事,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流动性。
政治色彩:爱情故事的背景常带有政治暗示,增添复杂性和深刻性。
第三章:冷战与香港电影人
3.1 左翼电影人的创作困境
政治立场:左翼电影人支持新民主主义,创作受到限制。
审查制度:作品面临严格的审查,必须符合冷战背景下的政治正确。
3.2 右翼电影人的文化使命
反共宣传:制作电影以宣传资本主义和反共思想。
市场策略:针对中国大陆市场,拍摄具有吸引力的影片。
3.3 中立派电影人的艺术追求
避免争议:保持中立,制作商业性和娱乐性强的影片。
艺术表达:在不过多涉及政治话题的前提下,追求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最大化。
第四章:后冷战时期香港电影的转型
4.1 冷战的结束与香港电影的变革
意识形态松绑:冷战结束后,香港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增加。
内地市场的开放:香港电影开始面向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4.2 新香港电影的探索与发展
多元化题材:不再局限于冷战时期的特定电影类型,探索更多元化的题材。
国际视野:香港电影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提升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