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州 / 新星出版社 / 2023年05月01日
《早期中国的鬼》一书由蒲慕州所著,深入探索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隐秘而重要的一部分——鬼的世界。这个鬼世界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并不显眼,但它一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揭示这个阴暗的世界,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更深刻地洞察其历史。书中详细描绘了鬼在古人生活中的影响,以及鬼文化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人信仰和心理的独特视角,也展现了鬼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流变和传承。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研究背景:早期中国对于鬼和神的态度及其在宗教、社会中的角色。
文献来源:古代文献、铭文、考古发现等。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比较宗教学、社会学方法。
目的与意义:重构早期中国对鬼的认知和理解,探讨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鬼的概念源自于远古人民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
由最初的自然力量象征转变为具有人格的神灵或恶灵。
鬼的形象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演化。
先秦时期的鬼分为善恶两大类,各有不同的形象和能力。
鬼的特征包括无形、夜行、能变化等,常与死亡、疾病相关联。
各地方民俗中的鬼形象各异,反映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
鬼被视为祖先灵魂的一部分,与后人的福祉紧密相关。
祭祀鬼的仪式旨在祈求鬼的庇护,避免其作祟。
不同社会阶层对鬼的祭祀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
道教中鬼被视为修道成仙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考验。
佛教中鬼是六道轮回之一,与因果报应紧密相连。
两教均发展出了度化和驱鬼的方法和仪式。
鬼故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群体心理。
民间信仰中的鬼形象多样,是民众心理安抚和道德教育的工具。
鬼故事的社会功能,如调节恐惧、强化社会规范。
早期艺术作品如墓葬壁画、雕塑中有丰富的鬼形象。
鬼形象的塑造受到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影响。
文学作品中对鬼的描写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
早期的鬼观念是社会文化复杂性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神秘的探索和思考。
鬼在宗教祭祀、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理解和研究早期中国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文化的价值。
第二章:鬼的概念与形象
小节 1: 鬼的起源与发展
小节 2: 鬼的种类与特征
第三章:鬼与宗教祭祀
小节 1: 鬼作为祭祀对象
小节 2: 道教与佛教中的鬼观
第四章:鬼与社会文化
小节 1: 鬼故事与民间信仰
小节 2: 鬼与艺术表现
第五章:结论
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