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10月01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是从社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社会学领域具有极高的示范性和开创性,同时也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费孝通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家庭制度、亲属关系、土地制度、乡村治理等方面。他透过对乡土社会的细致描绘,勾画出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中国社会画卷。 这本书不仅是社会学学者的必读之作,也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乡土中国》,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根基和传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国家。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定居是常态:中国人祖祖辈辈定居于一方土地,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
熟悉的社会:乡土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熟悉和亲密关系。
1.2 土气与乡气
土气:指农民对于土地的依恋和固守土地的生活方式。
乡气:特指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1.3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稳定性与流动性:乡土社会是稳定的,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流动。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乡土社会是以熟人为基础的社会,而城市则是陌生人的集合体。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文字的局限性
文字不能传达全部信息:特别是非语言的沟通,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文字的抽象性:与乡土生活的直接经验相比,文字显得不够具体。
2.2 乡土社会的知识传递
口耳相传:在传统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更多依赖于口头交流和日常生活的示范。
实践经验:乡土知识的传承往往是通过实践活动而非书本学习。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文化与时间的累进关系
历史积淀:乡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
文化的层次性:不同的文化层次对应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3.2 教育的普及
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现代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时存在脱节现象。
教育的实用价值:教育应更注重实际应用,服务于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社会关系的层次
亲属关系的远近: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
圈子文化:形成了根据不同关系网建立起来的不同大小的“圈子”。
4.2 私德与公德
私德的优先性: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往往首先指向家庭和亲属。
公德的培育: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公共道德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5.1 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家族作为道德主体:家族在乡土社会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道德和礼教的执行单位。
家族伦理:家族的延续被视为至关重要,强调孝道和子女对长辈的绝对服从。
5.2 男女有别
性别角色:乡土社会中男女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定位。
感情定向:男女之间的情感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六章:礼治秩序
6.1 礼的含义和作用
礼是传统的行为规范:包括礼仪、礼节和各种社交规则。
教化作用:礼通过教育和模仿来塑造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6.2 无讼的理想
避免法律诉讼: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避免法律程序。
和谐共处: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相互理解,而非单纯的法制执行。
第七章:无讼
7.1 法治与礼治的区别
法治的强制力:法律是一套外在的强制性规则,由专门的机构执行。
礼治的内化:礼则是内在的行为准则,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深入人心。
7.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礼治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在现代社会,礼治可能与法制发生矛盾和冲突。
社会变迁: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礼治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八章:长老统治
8.1 长老权力的来源
经验的累积:长老的权力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累积。
社会认可的权威:长老的地位往往得到社区的广泛认可,形成了其权威。
8.2 教育与长老统治的关系
教育作为传承工具:教育帮助年轻一代掌握老一代的经验和智慧。
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教育巩固了长老统治的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九章:地缘与血缘
9.1 地缘关系的形成
地域社区的形成:随着人口扩张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人们形成了地域性的社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