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瓦尔特·本雅明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年03月01日
《艺术社会学三论》是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在艺术研究领域的三部重要篇章。其中,《摄影小史》通过深入探讨摄影技术的演变,揭示了其对现代艺术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则针对工业化时代艺术作品的复制与传播现象,提出了独到见解,指出机械复制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本书虽篇幅简短,但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对于理解艺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刻领略到本雅明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智慧。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
1.1 艺术与生产方式
技术即生产方式:本雅明认为技术是艺术生产方式的核心,技术的变革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艺术生产力:艺术家的创造力、技巧和天赋构成艺术生产力。
艺术生产关系:由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构成。
1.2 艺术的阶级性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艺术反映并服务于特定阶级的利益。
艺术的阶级斗争:不同阶级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和影响,导致艺术的阶级斗争。
1.3 艺术家的角色
艺术家作为创造者: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体现其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
艺术家作为生产者:艺术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创作受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
第二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1 机械复制的本质
复制的定义与特点:本雅明界定了机械复制的概念,强调了其大规模、快速和同质化的特点。
复制与艺术真实性:机械复制导致艺术原作的独特性和光环消失。
2.2 艺术作品的“灵晕”
灵晕的定义:指艺术作品的原作所具有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和权威性的特质。
灵晕的消散: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灵晕逐渐被技术所消解。
2.3 艺术的功能转变
传统艺术的功能:强调艺术的崇拜价值和仪式功能。
现代艺术的功能: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更强调其展览价值和批判功能。
第三章:艺术的社会功能
3.1 艺术与政治
艺术的政治性:艺术作品可以传达政治信息,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艺术作为宣传:在极权主义国家中,艺术常常被用作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3.2 艺术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兴起:技术进步和工业化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形成。
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作用:艺术既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也反过来塑造大众文化。
3.3 艺术的救赎功能
艺术的革命潜能:本雅明认为,艺术具有颠覆现状、推动社会变革的潜能。
艺术的救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有可能成为人类解放和救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