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 / 1961年11月01日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由艾思奇主编的一本哲学教材,旨在满足高等学校哲学教学的需要。本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时间紧迫、水平有限,但仍尽力将哲学思想呈现给读者。同时,作者也诚恳地希望读者,特别是哲学教师们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不断完善本书。 本书作为一本哲学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坚实基础。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一元论与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精神的一元论,以及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本原的二元论。
1.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社会存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从精神或意识出发解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1.3 辩证法和历史观
辩证法:研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历史观:人对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看法。
第二章:辩证法的要素和原则
2.1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本质的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后,在更高的基础上恢复原来的性质。
2.2 辩证法的一般原则
联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影响。
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但事物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某种静止和稳定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第四章:阶级和国家
4.1 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阶级: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或社会力量。
国家的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4.2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本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政治稳定的工具。
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