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har Ledderose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1年07月02日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一书由Lothar Ledderose撰写,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模块化和批量生产现象。书中提到,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工匠就已能制造出七千件真人大小的陶俑,展现了惊人的工艺水平和高效的生产能力。作者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精湛的分析技巧,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中模块化和批量生产技术的运用,以及这些技术对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本书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工艺史以及文化遗产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模块与批量生产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
1.1 模块的定义
**定义**: 模块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标准单元,用于构建更复杂的艺术品或工艺品。
**特点**: 模块化允许工艺师傅在保持一定标准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创作。
1.2 批量生产的概念
**定义**: 批量生产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大量相同物品的过程。
**影响**: 这一过程使得艺术品变得更加普及和经济,但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和手工艺价值的讨论。
第二章:中国艺术中的模块应用历史
2.1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铸造技术**: 使用模具成型的青铜器反映了早期的模块化生产思维。
**风格的一致性**: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标准化显示了批量生产的萌芽。
2.2 宋朝的瓷器
**创新与规模化**: 宋朝瓷器的规模化生产与技术革新,如龙窑的使用。
**模块化对设计的影响**: 模块化促进了瓷器纹饰和形状的多样化。
第三章:模块化与批量生产的技术与社会因素
3.1 技术进步
**工具的发展**: 如锯、凿、磨等工具的改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新材料的研究**: 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如陶瓷釉料的创新。
3.2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 城市化的进程和消费文化的兴起推动了艺术品的批量生产。
**劳动力的组织**: 工场制度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分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四章:模块化艺术作品的审美与批评
4.1 美学价值的变化
**传统与现代**: 模块化和批量生产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创新与独特性**: 尽管存在批量生产,但艺术家的创新和个性表达仍然重要。
4.2 批评视角
**手工艺与机器生产**: 批评家探讨手工艺术的价值与机器批量生产之间的张力。
**艺术品的质量与数量**: 对批量生产可能导致质量下降的担忧。
第五章:现代中国艺术的模块化实践
5.1 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模块化
**设计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融入了模块化和批量生产的思想。
**跨学科的实践**: 模块化方法如何影响了艺术家跨学科的实验。
5.2 艺术品市场的适应
**收藏与投资**: 模块化艺术品的市场定位和收藏价值。
**艺术消费的新趋势**: 现代消费者对于模块化艺术品的接受度和购买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