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伟 / 中信出版社 / 2023年11月01日
《日常的深处》一书由王小伟撰写,深入探讨了在现代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背景下,人们为何常常怀念过去的简朴生活,并渴望重回人与物和谐共生的状态。书中通过诸如柴火灶与煤气灶、自行车与汽车等日常事物的比较,揭示了人们对简单、自然之美的向往。柴火灶烧菜更香,不仅因为其独特的烹饪方式,更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家的温馨记忆;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情感,因为它代表着慢节奏的生活和与自然的亲近。这本书引领读者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被忽视的美好,从而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日常的揭示
1.1 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观点概述:日常生活是琐碎而重复的,但它构成了社会和个人经验的基础。
关键点:
日常生活是大多数人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
重复性和例行性是日常生活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结构。
1.2 日常生活与哲学
观点概述:哲学家常忽视日常生活,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探究。
关键点:
日常思维与哲学思考存在差异。
日常实践中的惯性思维可能阻碍哲学的深入探究。
哲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问题。
第二章:习惯的力量
2.1 习惯的形成与影响
观点概述: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对个人和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点:
习惯通过重复强化形成。
习惯减少决策成本,提高效率。
习惯可能在无形中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2 改变习惯的挑战
观点概述:改变习惯不易,但并非不可能。
关键点:
习惯的改变需要意识的觉醒和持续的努力。
外部环境和内部动机的变化有助于习惯的转变。
新习惯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旧习惯的消失。
第三章:时间的维度
3.1 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观点概述:时间是日常生活的组织者,影响着人们的计划和行为。
关键点:
时间是一种社会构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人们通过规划时间来管理日常生活。
等候和拖延是日常生活对时间的常见反应。
3.2 时间感知的主观性
观点概述: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受多种因素影响。
关键点:
心理状态和环境条件能显著改变时间感知。
忙碌时时间过得快,无聊时则感觉时间缓慢。
时间感知的相对性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体验。
第四章:社交的交织
4.1 人际交往的日常模式
观点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他人交互,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关键点:
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是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基础。
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交际习惯反映了社会文化规范。
4.2 社交媒体对日常的影响
观点概述: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产生全面影响。
关键点:
社交媒体提供了新的社交场所和信息来源。
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来维持虚拟的社会联系。
社交媒体也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