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年05月01日
《电影的宿命:擦去符号的印记》由开寅所著,深入探讨了电影中的符号学及其背后的意义。书中以《阿飞正传》为例,详细解析了电影中的各种元素如何构成独特的符号系统。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梁朝伟在影片最后三分钟出现的场景,狭窄的阁楼、烟、指甲剪、衣物、打火机、零钱、手表、扑克牌以及白色手帕等物品,都被作者精妙地解读为承载着丰富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这些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的深层内涵和导演的创作意图。该书不仅是对电影符号学的深入探究,也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影视角,引领读者擦去电影表面的印记,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宿命。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电影与命运
1.1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符号语言: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构建独特的叙事语言。
时间流动:电影叙述在时间轴上的不可逆转性,与命运的无常相契合。
集体创作:电影是导演、编剧、演员等多方合作的产物,体现了多元命运交织的特点。
1.2 命运的哲学思考
宿命与自由意志:探讨电影中人物是否拥有选择自由,以及这种选择对自身命运的影响。
预知与未知:电影常用手法,表现人对未来的感知与不可知。
循环与重复:探讨电影中情节和人物命运的重复模式,及其象征意义。
第二章:电影中的宿命元素
2.1 角色与命运
角色设定:分析电影角色如何体现宿命感,如悲剧英雄、受诅咒的人物等。
成长与转变:角色经历如何影响其宿命轨迹。
冲突与和解:角色间的矛盾如何推动宿命的发展。
2.2 情节构造与宿命主题
起始与征兆:电影开头的设置往往隐喻整个故事的宿命走向。
转折与高潮:关键情节点如何展现宿命的不可避免性。
结局与启示:电影结尾如何提供对宿命的最终解读。
第三章:电影的宿命与社会文化
3.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宿命观
东西方差异:对比东方宿命论与西方命运观的异同。
宗教影响:分析宗教思想如何影响电影中宿命主题的表达。
现代观念:探讨现代社会对宿命的认知及其在电影中的反映。
3.2 电影作为宿命观的社会反思
社会批判:分析电影中宿命论如何用作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工具。
文化反思:从电影中的宿命主题反思人类文化的深层问题。
观众接受:探讨观众对电影宿命主题的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
3.3 电影技术与宿命呈现的创新
影像技术的进步:分析新技术如何丰富电影中对宿命的视觉表现。
叙事手法的创新:探讨新兴叙事手法如非线性结构对宿命主题的新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