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10月01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书从社区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和运行规律。通过对乡土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费孝通探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根源,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的观点。《乡土中国》不仅在中国社会学界影响深远,也广受国际学界的关注和赞誉。其学科元典的地位得以确立,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书所揭示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启示和反思的价值,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社会科学经典名著。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礼俗社会:以传统、习俗、道德为行为准则的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享同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法理社会:以法律、规章为行为准则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多基于契约和制度。
*安土重迁*: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迁徙的抵触心态。
*熟人社会*:基于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且准确。
*差序格局*:根据亲疏程度和个人地位形成的社会关系网。
文字在乡村生活中的不必要性:面对面交流的高效和直接。
语言的直接性和文字的间接性。
教育应考虑乡村的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推广文字。
文字的普及需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相适应。
传统乡土文化主要通过口头传承,而非文字记录。
代际之间的言传身教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村落中老者的记忆和经验对于社区至关重要。
文字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有其局限性。
以个人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向外扩散的社会关系圈层。
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对比,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影响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和合作:更倾向于信任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
影响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依据关系的远近和地位的高低来界定。
中国的道德体系基于私人关系网络(差序格局)。
家族、亲属关系是道德体系的主要承载者。
社会变迁要求道德观念随之调整,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乡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的道德体系面临挑战。
中国家族的纵向(父子)关系和横向(夫妻关系)关系。
家族不仅是生育单位,也是经济、社交和教育的单元。
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维持乡村的稳定与发展。
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分工对乡村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1.2 中国的乡土特色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乡土社会的非文字性
2.2 教育与文字普及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乡土文化的传承
3.2 记忆与文字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差序格局的定义
4.2 差序格局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5.1 道德体系的构建基础
5.2 社会变迁与道德观念
第六章:家族
6.1 家族的结构和功能
6.2 家族与乡土社会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