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昭君怨 · 梅花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词人郑域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描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与前面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发,形成一种优美恬静的境界。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材,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绿头鸭 · 咏月
这首词描写中秋之夜的佳美月色,抒发了无尽的怀人情思。上片写景。以辞赋式的散文化铺叙手法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词人的怀人情意,在结语“欲下迟迟”里透露出来,直贯下片。下片抒写相思情怀。全词层次清楚,铺叙得当;气脉连络贯穿,前后纵收自如;意境清新,格调和婉;言辞清丽,情致绵绵。
小雅 · 吉日
《小雅·吉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写周宣王打猎并宴会宾客的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情况,第二章写选择了良马正式出猎,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周王射猎,第四章写周王射猎得胜返朝宴享群臣。此诗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描写了田猎的场面,又突出了周王的形象,对田猎场面的描写比较详细,尤其是对群臣驱赶众兽于周王左右,以待周王射猎的情景,写得细致入微,曲尽人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论语 · 为政篇 · 第一章
《为政》篇包括二十四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烛影摇红 · 其三 · 寿声仲
双杏堂深,山明水秀潆洄著。稳铺心事做平生,不买颦眉错。是则苍髯白发。笑微微、朱颜自渥。一团春意,半隐风流,他谁能学。 六十年华,又从今起新花甲。葵榴初艳芰荷香,争赴开筵约。家庆真堪恣乐。碧瑶杯、须拚满酌。瑟琴声里,弟劝兄酬,儿歌孙拍。
国风 · 邶风 · 旄丘
《国风·邶风·旄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主旨,历来有不同说法。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的诗,大致是写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而非常失望。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结构明晰,递进有序;艺术手法巧妙,运用铺陈对比,写得情景如画;感情基调优柔敦厚,缠绵凄惋,曲折动人。
梦江南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後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後,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兰膏燃烧的余烬。起二句八字写夜深人静,室内昏暗,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鲜红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颜色也已显得暗淡,这正是入睡的时刻。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隐约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经过这一铺垫,下面便转入了梦境的描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後三句进入梦境,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明丽,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蕴涵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欢乐、愉快、醉人。今昔对比,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隐约可见。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
秋夜喜遇王处士
诗的头两句“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主要写诗人在耕作一天之后的晚归途中,与王处士相遇;后两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与好友相遇时的自然景色。全诗以情驭景,以景托情。
癸巳除夕偶成
《癸巳除夕偶成》是黄景仁在安徽督学朱筠作幕僚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除夕归乡时有感而发的诗篇。全诗用贴近生活、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
解连环
这是词人离开合肥后,在驿舍追念分手情境所作的惜别之词。开篇突兀而起,直写临行时的迟疑和徘徊;接着三句道出不忍离开的原委:合肥女郎姊妹二人为送别演奏动听乐曲;再由演奏技艺写到女郎神态;上片结拍以“道”字领起,记女郎话别之言语,说明思绪深沉、情意绵绵。下片换头将回忆向前推进,追忆临行前夕窗下话别情事:双方由叹惋分离,谈到此后打算;追忆后笔锋又折回现境,最后不由自主地想象伊人今宵的孤独。全词叙事婉曲,思路回环跌宕,笔法细微精当,堪称写男女离情之名篇。
长安清明
《长安清明》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刻画唐末时期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表现了乱世初定后人们沉溺于短暂安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之情。全诗暗用前人诗句,运用反衬手法,语言清新,抒情委婉。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十三章 · 智明破魔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 · 其十一 · 望驿台(三月三十日)
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三月,元微之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白乐天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微之《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微之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乐天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微之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微之。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水调歌头 · 江上春山远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