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最高楼
《最高楼·旧时心事》是南宋词人程垓所写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了作者对那位青楼歌女绵绵无尽的相思之情。上片回忆当年与伊人并肩出游,沉醉于甜蜜的爱情生活之中。下片慨叹风流云散,往事成空。全词的情调缠绵悱恻,自怨自艾,带有一种苦涩之味,反映了封建社会文人与歌伎变态的爱情生活及其心理状态,是一曲魂断青楼的恋歌。
倦寻芳 · 闺思
兽镮半掩,鸳甃无尘,庭院潇洒。树色沈沈,春尽燕娇莺姹。梦草池塘青渐满,海棠轩槛红相亚。听箫声,记秦楼夜约,彩鸾齐跨。 渐迤逦、更催银箭,何处贪欢,犹系骄马。旋剪灯花,两点翠眉谁画。香灭羞回空帐里,月高犹在重帘下。恨疏狂,待归来、碎揉花打。
千秋岁 · 次韵少游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苏轼落职知英州,秦观被指为影附苏轼随之被贬为杭州通判,道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转徙郴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仲春,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朝廷对“元祐党人”的贬地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已经被贬广东的苏轼,再次被贬到了海南。秦观由郴州转徙到更远的横州(今广西横县)。 秦观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在衡州遇到了在这里做知府的孔平仲(毅甫)。孔平仲是与秦观同一批受到贬谪,落职知衡州的,处境与心境大致相同,秦观因向他赠送了旧作《千秋岁》词。孔平仲他读了这首词以后,认为言语悲伧,作者心中的幽怨太深,恐不久于人世,并步原韵和词一首,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月,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岁》经由苏轼的侄孙苏元老传到了远谪琼州的苏轼那里。苏轼有所感,亦作和词一首。 这是一首表达自己才无所用,报国无门的词。上阕作者自叙贬居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退离了能展抱负的政坛,归途遥遥无期,凄苦心碎。下阕作者逐渐摆脱愁苦,对自己能被朝廷启用报有希望。结尾运用《论语》入词的手法,起到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转而表达节操自守、“行藏在我”的信念,是他晚年历经磨难而仍不变初衷的政治自由。
风流子 · 其一 · 黄钟商芍药
金谷已空尘。薰风转、国色返春魂。半敧雪醉霜,舞低鸾翅,绛笼蜜炬,绿映龙盆。窈窕绣窗人睡起,临砌默无言。慵整堕鬟,怨时迟暮,可怜憔悴,啼雨黄昏。 轻桡移花市,秋娘渡、飞浪溅湿行裙。二十四桥南北,罗荐香分。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剪重云。终待凤池归去,催咏红翻。
鲁颂 · 泮水
《鲁颂·泮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之武功的长篇叙事诗,赞美他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前三章,不厌其繁地描述鲁侯出席献俘仪式的盛况;四五两章,歌颂鲁侯之德,其实重在武功;六七两章,赞扬鲁侯麾下文武用命高风亮节;最后一章,叙写高兴地看到淮夷臣服献纳。此诗有些言过其实,有夸张溢美之嫌,但气魄宏大,脉络清晰,描写细微,有较强的抒情意味。
史记 · 七十列传 · 吴王濞列传
《吴王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出自《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该文中的袁盎、景帝也都有自己的鲜明性格。袁盎的机敏善辩刁钻阴狠,从他不多的言行中是能领略到的。景帝的事前姑容迁就和事后无情镇压的对比,再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最高统治者的独有风采。
登乐游原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後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馀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後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满江红 · 暮雨初收
《满江红·暮雨初收》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词的上阕分为两段,前半段写傍晚雨后萧瑟之情,后半段写渔人归家之景,反抒词人归思之情;下阕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发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及渴望归隐的愿望。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黄帝内经 · 素问 · 五运行大论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帝曰:予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逢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双调 · 折桂令
【过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诗句就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烟遮,一半儿云埋。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唐多令
此词写秋日重登二十年前旧游地武昌南楼,所见所思,缠绵凄怆。在表层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唐多令》原为僻调,罕有填者。自刘词出而和者如林,其调乃显。刘辰翁即追和七阕,周密而因其有“重过南楼”之语,为更名曰《南楼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桂殿秋 · 思往事
朱彝尊一生都珍视着其与小姨子(妻妹)冯寿常的那段恋情,编诗集时独不删《风怀》二百韵,表示宁可死后没资格入祀孔庙两庑,即所谓不吃冷猪肉,也要保留之。《静志居琴趣》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与《风怀》诗一样,是那铭心刻骨的情事的记录。《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青蛾”句之妙,在于将“我”之“看”藏掩于“青蛾”与“越山”的映合中,词中之意为:“你说我在看她?哪里!我在看山。我在山吗?那山焉有此“青蛾”美?我何尝要看山!”历来诗人们以青蛾与山黛互拟,朱氏却运以为饱餐秀色的技术处理。时时似在看山,实则时时在看她。“听秋雨”是不眠时听觉感知,“轻衾各自寒”是通过肤觉表现不眠通宵的。失眠者被必寒,时间感受由此推移而出。“共眠一舸”却“各自寒”,乃可望不可及发展到可感知而不可及。白天犹得“见”,夜深唯能“听”,用一颗火热的心在冷被窝里听。“各自寒”,意味着他俩已进入了“目成”阶段,心相默契。所以,当“各自寒”之时,秋雨打篷声其实也已听不到,各自心中都听到的是对方的呼唤。况周颐《蕙风词话》以为此阕单调小令是金风亭长最佳之作,是有眼力的。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一“各”字之对相观照间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
国风 · 齐风 · 载驱
《国风·齐风·载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讽刺齐女文姜与其同父异母兄齐襄公私通的诗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主要描写文姜与齐襄公幽会往来途中的情景。此诗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并反复咏叹,烘托出人与物的形神特征,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技巧上纯用赋体,不用比兴,而婉而多讽,韵味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