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金陵晚望
《金陵晚望》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之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妙法莲华经 ·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酹江月 · 驿中别友人
作者在潮州战败被俘,解往元都燕京,同行难友邓郯到南京时病了,不能继续上路,作者在驿站写了这首词和他作别。词中充满了对抗战失败的悲愤,同时对难友表示惜别。 开头三句回忆抗元斗争的失败。“堂堂剑气”两句是懊恨自己的失败。词的下阕回顾抗元斗争的艰苦经历并向友人表示誓不屈服的决心。 这词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写情写景较为融洽之外,还用典颇多。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各种历史人物都已出现,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这阕词用东坡居士词原韵。难度极大,但仍写得气冲斗牛,感人肺腑。 对于该词的作者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一说是同时代的邓剡所写。
溪居即事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湘春夜月
此词为羁旅江南楚湘,伤春恨别之作。上片“近清明”七句写清明节已然临近,然而翠鸟栖息落梅枝梢,却是一幅凄苦断魂的情态,借翠鸟睹梅花凋谢而极度伤神,曲写了词人伤春之凄怆,奠定了全词基调。“可惜”二句写清歌令人愉悦,黄昏令人忧郁,悦耳之鸟鸣湮灭于昏沉暮色之中,流露出词人的惋惜和悲痛。欲与“柳花低诉”衷情,却又怕柳花轻浮、浅薄,不懂伤春之意,喑寓了知音难觅的忧虑。“念楚乡”由物及人,转写词人羁旅江南楚湘,无知音柔情温存自己的相思别恨的失落感。 下片承“谁与温存”写长夜孤寂、冷落的痛苦。“空樽”六句描绘出沉默不语之青山,残缺冷瑟之夜月,浩浩无际之湘水、飘浮荡漾之湘云,组成一幅空阔,凄凉的环境氛围,充分显现出词人以真情之心对无情之物的孤寂感。“天长”二句感叹天长地阔,道阻且长,欲会无期。“者次第”二句深感人间竟找不出锋利的剪刀,能将自己的“心上愁痕”剪断,沉挚率直地倾诉了词人对情侣深长的相思。
正宫 · 醉太平 · 警世
憎苍蝇竞血,恶黑蚁争穴。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老先生去也。 结诗仙酒豪,伴柳怪花妖。白云边盖座草团瓢,是平生事了。曾闭门不受征贤诏,自休官懒上长安道,但探梅常过灞陵桥。老先生俊倒。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浣溪沙 · 端午
《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阕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阕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清平调(其二)
此诗为李白《清平调》组诗的第二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忆秦娥 · 烧灯节
《忆秦娥·烧灯节》是宋末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触景生情,以今昔对比,来引发他的亡国之恨;下片直抒胸臆,感慨时移世变、人世之沧桑。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以及内心无法消释的亡国之痛。
道德经(第十二章)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是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玲珑四犯 · 杭友促归,调此寄意
流水人家,乍过了斜阳,一片苍树。怕听秋声,却是旧愁来处。因甚尚客殊乡,自笑我、被谁留住。问种桃、莫是前度。不拟桃花轻误。 少年未识相思苦。最难禁、此时情绪。行云暗与风流散,方信别泪如雨。何况夜鹤帐空,怎奈向、如今归去。更可怜,闲里白了头,还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