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宝鼎现 · 月夜泛临平湖,同三兄羽阶、潘生云赤、男圣昭赋
烟涛暗拥,远岫微露,深幽无极。谁忽把、纤阿推上,皓彩团团生几席。吹锦烛、正徐开画舫,莫奏中流哀笛。喜寂寞、鱼龙夜静,上下水天俱碧。宝鼎今日犹争唱,赤乌人、尽去无迹。叹尔汝、一杯相劝,青盖如烟何处觅。 唤不醒、醉临春千尺,降作佛奴何益。便痛剪、娇娥云髻,怎救胭脂狼藉。词客为欢,且游赏、漫辞涓滴。羡沙边鸥鹭,不管人间今昔。露下翠幕轻寒隔。山玉颓无力。拥绣被、早是鸡鸣,斗柄垂垂堪摘。
史记 · 七十列传 · 龟策列传
《龟策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史记·龟策列传》是专记卜筮活动的类传。「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太史公自序》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作《龟策列传》」。它指明了写作此篇的动机与缘由。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四章 · 善恶并明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双调 · 折桂令
【过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诗句就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烟遮,一半儿云埋。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贺新凉 · 其二 · 甲寅春闻襄寇退
晓听平安报。信荆州、古今形胜,金汤天造。落日岘山陈迹在,依旧大堤芳草。叹紫塞、黄尘未扫。水合水生来又去,赖胡雏、犹畏熊当道。薇柳戍,甚时了。 乞身屡上笺天表。感恩深、丁宁帝语,许同方召。自愧黔驴无伎俩,桑土绸缪盍早。空手袖、剑锋懊恼。要鲙鲸鲵封京观,愿汉廷用壮臣年老。毋更取,仲华笑。
西塞山怀古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送僧归日本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份,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九日齐安登高
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有人理解为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落后、消极的一面,对此说暂且存疑。
大雅 · 皇矣
《大雅·皇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周部族的开国史诗。全诗有八章,每章十二句。前四章重点写古公亶父(太王),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的事迹;后四章主要写周文王,歌颂了文王“肇国在西土”的勋业。其中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两场战争,颂扬了王季、文王父子二人领导周部族通过战争不断扩张领土,逐渐发展强大,为灭商奠定基础的历史过程。此诗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鹧鸪天 · 东阳道中
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读完此作,就好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守睢阳作
《守睢阳作》是唐代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生动地记录了张巡等人所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异常艰苦的过程,表达了将士们坚韧不拔、誓死抗击叛军的坚强决心,是作者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杰作。全诗形象鲜明传神,语言简洁生动,风格慷慨壮烈,颇具英雄之气。
国语 · 里革断罟匡君
《里革断罟匡君》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写鲁宣公不顾时令,下网捕鱼,里革当场割破鱼网,强行劝阻的经过。情节虽简,却极尽起伏变化之妙;事情虽小,却蕴含深刻的道理。
周易 · 困卦
兑上坎下,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边思
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留别子羽七绝句
【其一】 床头络纬泣秋风,一点残灯照药丛。 梦吉梦凶都不是,朝朝望断北来鸿。 【其二】 井落金瓶信不通,云山渺渺暗丹枫。 轻罗露湿鸳鸯冷,闲听长宵嘹唳鸿。 【其三】 寂寂香闺枕簟空,满阶秋雨落梧桐。 内家不遣园陵去,音信何缘寄塞鸿。 【其四】 玉箸双垂满颊红,关山何处寄书筒。 绿窗寂寞无人到,海阔天高怨落鸿。 【其五】 衾寒翡翠怯秋风,郎在天南妾在东。 相见千回都是梦,楼头长日妒双鸿。 【其六】 半帘明月影朣朣,照见鸳鸯锦帐中。 梦里玉人方下马,恨它天外一声鸿。 【其七】 一南一北似飘蓬,妾意君心恨不同。 他日归来亦无益,夜台应少系书鸿。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节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