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猛虎行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双调 · 蟾宫曲
《蟾宫曲·环滁秀列诸峰》是元代作家庾天锡的一首散曲。这首小令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事,有怀才不遇、借酒浇愁之意,作者在自己和欧阳修之间发现了身世经历的相似之处。
风入松 · 其三 · 癸卯至石塘追和十五年前韵
残更难睚抵年长。晓月凄凉。芙蓉院落深深闭,叹芳卿、今在今亡。绝笔无求凰曲,痴心有返魂香。 起来休镊鬓边霜。半被堆床。定归兜率蓬莱去,奈人间、无路茫茫。缘断漫三弹指,忧来欲九回肠。
一斛珠 · 其一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新乐府 · 太行路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
浣溪沙 · 集句
本词为集句词。本词创作于王安石归隐钟山时期,词中以山上的桃花和溪边的杏树来比喻自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百亩中庭半是苔”,说明主人心情不好无暇打扫也从侧面表现出以的前门庭若市以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了,“爱闲能有几人来”则是正面说出了这凄清的场面,“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再美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人会来这里欣赏呢?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满家巷赏桂花
桂花最盛处,惟两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巷者,其林若墉若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就龙井汲水煮茶,更得僧厨山蔬野蔌作供,对仙友大嚼,令人五内芬馥。归携数枝,作斋头伴寝,心情神逸,虽梦中之我,尚在花境。旧闻仙桂生自月中,果否?若问托根广寒,必凭云梯,天路可折,何为常被平地窃去?疑哉!
妙法莲华经 · 嘱累品第二十二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台城
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一节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赠诸游旧
按《梁书·武帝纪》载,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旧历六月戊申,以庐陵王萧续为江州刺史。而诗云“春物自芳菲”,当是春天,自非炎夏六月也。据《梁书》、《南史》何逊传,逊在建安王萧伟幕府掌记室事,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旧历六月,萧伟出为江州刺史,逊从镇江州,犹掌书记。后被举荐给梁武帝萧衍,与吴均俱得宠幸。后稍失意,武帝遂云:“吴均不均,何逊不逊。未若吾有朱异,信则异矣!”从此便疏远了他。后逊迁安西将军、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不久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归家服丧。而安成王萧秀进安西将军有两次:一在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秋八月,一在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春正月。据诗意推测,疑当为天监十三年春,萧秀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之时。何逊因被梁武帝疏远,故情绪低落,转而思归。 这首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感叹自己才疏智浅,游宦无成。何逊虽年少成名,但遭梁武帝疏远,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慨叹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缺乏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既然才疏智浅,就不能希求美名远扬。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碎细事,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使他感到厌倦。年少无知,轻掷岁月倒也罢了,而今老大,始感光阴之宝贵,亦悟仕途之误人。“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这是作者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经验之谈。“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亦同此意,但态度没有如此决绝。误落尘网中,一去几十年。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作者想到了归隐。 后十句为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新知虽已乐”是虚,是官场中的客套话。而“旧爱尽暌违”是实,是作者的心里话。这里的“旧爱”,主要指的是家乡的老朋友。扰扰游宦子,尽别故乡人。正如潘岳在《闲居赋序》中说的:“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他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禁泪洒衣襟了。但官身不自由,思归不能归,所以说“望乡空引领”。一个“空”字,多少惆怅,多少伤感!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折磨人的思乡之苦,使作者形容憔悴,这与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物自芳菲”,有着两层含意:一是大好春光自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作者是不相干的;一是心情恶劣的作者,无心欣赏这大好春色,一任春花春草自芳菲。一个“自”字,就把孤独苦闷的“旅客”——作者自己,与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天对立起来。这使读者们想起了大诗人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自”字、“空”字的用法,说不定是受了何逊诗的启发。但大自然终是有情的。两岸鲜花有意,临水盛开,以悦人情致;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似惹人乡思。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于是他幻想乘船顺流而下,独与暮潮东归。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由”,真是无可奈何!何逊赴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在西,而他的故乡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及其久居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东,随长江落潮正可归去,故云“独与暮潮归”。作者《渡连圻二首》其二云:“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触目皆乡思,何时见狭邪?”难怪诗人面对暮潮是那么一往情深了。但“潮归人不归”(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滚滚东去的暮潮只好把诗人的乡思带回去了。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读者读罢诗,仿佛也体味到了诗人那刻骨的乡愁和凄苦的心情。 何逊这首诗,整个调子是低沉凄苦的。而独独“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两句,写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似与整首诗的情调不很合谐。所以张玉谷认为这二句是写“想象归乡一路水程之景”(《古诗赏析》)。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更牵动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心。南朝陈张正见特写了一首《赋得岸花临水发》的诗:“奇树满春洲,落蕊映江浮。影间莲花石,光涵濯锦流。漾色随桃水,飘香入桂舟。别有仙潭菊,含芳独向秋。”那情调和何逊的这首诗自是大不相同了。杜甫《发潭州》诗亦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宋代范温极力称赞这两句诗“亦极绮丽,其摹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引《诗眼》)可是他不知道诗圣杜甫正是从何逊那里“偷”来的。这大概就是黄庭坚所说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吧。殊不知何逊的这两句诗原本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