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金缕曲 · 其一十三 · 壬午五日
叶叶跳珠雨。里湖通、十里红香,画桡齐举。昨梦天风高黄鹄,下俯人间何许。但动地、潮声如鼓。竹阁楼台青青草,问木棉、羁客魂归否。盘泣露,寺钟语。 梦回酷似灵均苦。叹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满眼离骚无人赋,忘却君愁吊古。任醉里、乌乌缕缕。渺渺茂陵安期叟,共鄗池、夜别还于楚。采涧绿,久延伫。
战国策 · 赵且伐燕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出于此。
多丽 · 清明兼上巳作
算风光,依稀才过传柑。又取次、韶光媚眼,今朝三月逢三。 映一行、水边粉屧,立几簇、桥上红衫。皂荚园中,丁香树下,春人影落百花潭。 又何处、东风作阵,吹绽碧桃缄。从古是、清明上巳,两好难兼。 恰经过、幽坊小市,衣痕鬓缕廉纤。翠蛾招、流觞巷北,黄莺唤、泼火城南。 艳粉墙头,红香帽底,花枝婉娩碍晴檐。争留住、饧箫戏鼓,准拟待新蟾。 归来晚、梨花院宇,情绪恹恹。
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
【经】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传】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五节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沁园春 · 其五读《史记》有感
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 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厄穷。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杳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
悼亡诗三首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晋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 这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公元299年)。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这首诗,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时的心情。开头四句点明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人说,时光流逝,爱妻离开人世已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他们永远隔绝了。「私怀」四句,写诗人即将离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动。就个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来说,诗人十分愿意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务在身,朝廷不会依从,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说,人已死了,就是再继续留在家中,也是没有用。这里提出留与不留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馀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彩的部分。 应该指出,「流芳」「遗挂」二语,注家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流芳」是指杨氏的化妆用品,有人认为「遗挂」是杨氏的遗像,都是猜测,缺乏根据。余冠英说:「‘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亡妻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馀芳。」(《汉魏六朝诗选》)比较可信。又,「回惶忡惊惕」,意思是由惶惑不安转而感到惊惧。「回」,一作「周」。前人如陈祚明、沈德潜等人多谓此句不通,清人吴淇说:「此诗‘周惶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惶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剖析入微,亦颇有理。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是第三部分,写诗人丧偶的孤独和悲哀。「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上只一侧有眼睛,必须与眼睛生在另一侧的比目鱼并游。不论「翰林鸟」,还是「比目鱼」,都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合好。「一朝只」、「中路析」,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冬去春来,寒暑流易,爱妻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霤点点滴滴,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难以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一种古代乐器)了。《庄子·至乐》说,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周妻死了,惠施去吊丧,见庄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妻子死了,不哭也罢,竟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庄周说,妻子刚死时,他很悲伤。后来想想,人本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正如四季循环,就不必要悲伤了。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深远的影响。
烛影摇红 · 其六 · 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莓锁虹梁,稽山祠下当时见。横斜无分照溪光,珠网空凝遍。姑射青春对面。驾飞虬、罗浮路远。千年春在,新月苔池,黄昏山馆。 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云根直下是银河,客老秋槎变。雨外红铅洗断。又晴霞、惊飞暮管。倚阑只怕,弄水鳞生,乘东风便。
遣悲怀(其三)
此诗为《遣悲怀》组诗的第三首。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人间词话 · 第三十八则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 等句何如耶?
拟行路难(其十一)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倏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六节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人月圆 · 春晚次韵
《人月圆·春晚次韵》是元代曲作家张可久所作的一首词。这首曲上片写作者春日傍晚惜别,下片写春雨鸟啼花落之时,思念伊人缠绵悱恻。全曲委婉含蓄,弥漫悲伤情怀,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因昔日送别佳人,而今孑然孤寂的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