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百字令 · 寄怀协之,闻游西湖,用东坡赤壁韵
为苍生起问,谁是江左风流人物。把酒新亭,教我辈留得,江山半壁。歇浦晨经,函关宵度,衿袖皆风雪。虬髯人去,此间偏有豪杰。 遥忆范蠡当年,五湖舟稳,载西施俱发。丝竹中年应屏尽,只是盛名难灭。未愧卢前,且居王后,镜里添华发。相思万里,孤心一片明月。
眉妩 · 新月
此词为歌咏新月以寄托故国山河破碎之悲愤的作品,写于南宋覆亡之际。上阕写赏玩新月之感。起笔描绘新月初升,“悬柳”、“穿花”,仰观俯视所见。日落月升,故曰“破初暝”。“团圆意”,拜月人所祝所愿。“画眉未稳”与“新痕”遥应,引出“离恨”,借天上月寓人间愁。“银钩”、“秋冷”,怅触悲凉情悰,播撒人间世界。上阕句句写新月,处处盼月圆。下阕放开笔势,立足于宇宙历史视角,纵论盈亏圆缺的演变。“盈亏休问”,含凄楚难言之痛:“难补金镜”,吐无力回天之恨;“何人重赋”,抒无限今昔之感。“夜永”、“试待”,写出遗民心中长夜漫漫、祈盼殷殷的忧思。收拍又作顿宕,含月轮盈虚有时,而山河旧影复现无期之慨。全词以新月意象象征,映衬沦亡故国的残缺,或写景寓情,或双关运典,意象柔丽而苍凉,情景深惋而沉郁。
绝句四首(其一)
此诗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保俶塔顶观海日
保俶塔游人罕登其颠,能穷七级,四望神爽。初秋时,夜宿僧房,至五鼓起登绝顶,东望海日将起,紫雾氤氲,金霞漂荡,漫天光彩,状若长横匹练,圆走车轮,或肖虎豹超骧,鸾鹤飞舞,五色鲜艳,过目改观,瞬息幻化,变迁万状。顷焉阳谷吐火,千山影赤,金轮浴海,闪烁荧煌,火镜浮空,朣胧辉映,丹焰炯炯弥天,流光赫赫动地。斯时惟启明在东,晶丸灿烂,众星隐隐,不敢为颜矣。长望移时,令我目乱神骇,陡然狂呼,声振天表。忽听筹报鸣鸡,树喧宿乌,大地云开,露华影白。回顾城市嚣尘,万籁滚滚生动,空中新凉逼人,凛乎不可留也。下塔闭息敛神,迷目尚为云霞眩彩。
妙法莲华经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归朝欢 · 春游
听得提壶沽美酒。人道杏花深处有。杏花狼藉鸟啼风,十分春色今无九。麝煤销永昼。青烟飞上庭前柳。画堂深,不寒不暖,正是好时候。 团团宝月凭纤手。暂借歌喉招舞袖。真珠滴破小槽红,香肌缩尽纤罗瘦。投分须白首。黄金散与亲和旧。且衔杯,壮心未落,风月长相守。
菩萨蛮
全词通过写花街柳巷的景象,嘲讽公子哥儿的放浪生活。上片写花街柳巷之景,艳冶富丽;下片写寻花问柳之人,招摇过市,目中无人。全词写景婉雅,摹态传神。词人之讽刺藏而不露,锋芒内敛。
地藏经 ·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出自佛教经典《地藏经》。在这一品中,世尊为定自在王菩萨讲述了地藏菩萨因地发愿的两件事迹,并为四天王略述地藏菩萨度化众生所说报应之法。
杞人忧
《杞人忧》选自《秋瑾集》,是清代志士秋瑾於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所写,是年八国联军侵扰北京。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幽梦影 · 序 · 三
张心斋先生,家自黄山,才奔陆海。丹榴赋就,锦月投怀;芍药辞成,敏花作馔。苏子瞻「十三楼外」,景物犹然;杜枚之「廿四桥头」,流风仍在。静能见性,洵哉人我不间而喜瞋不形!弱仅胜衣,或者清虚日来而滓秽日去。怜才惜玉,心是灵犀;绣腹锦胸,身同丹凤。花间选句,尽来珠玉之音;月下题词,已满珊瑚之笥。岂如兰台作赋,仅别东西;漆园著书,徒分内外而已哉! 然而繁文艳语,止才子余能;而卓识奇思,诚词人本色。若夫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作篇章,清如梦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铎,别有深思。则《幽梦影》一书 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 其云「益人谓善,害物谓恶」感仿佛乎外王内圣之言;又谓「律己宜秋,处世宜春」,亦陶溶乎诚意正心之旨。他如片花寸草,均有会心;遥水近山,不遗玄想。息机物外,古人之糟粕不论;信手拈时,造化之精微入悟。湖山乘兴,尽可投囊;风月维潭,兼供挥麈。金绳觉路,宏开入梦之毫;宝筏迷津,直渡文长之舌。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为色为空,知犹有这个在;如梦如影,且应做如是观。 湖上晦村学人石庞天外氏偶书。
螺川早发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诗人放眼当前一片凄凉孤寂的景象和表露他的当时的丰富复杂的情思,二者水乳交融。 首联写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又呈现清晨的宁静。写欲发未发时的螺川风光一切是那么恬静,那么自然,含蓄地为下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颔联写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浮动的,“流”、“拨”二字富有动感,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让人浮想联翩,含义无穷。 颈联的视野更宽广,“露湿”点明特定环境,“天光”点明特定时间,秋露朝湿,晨光见晓,“鸥衣白”“雁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小舟荡漾,构成一幅淡漠水彩画,既开阔明晰又潇洒飘逸,咀嚼之中,惜别之意蕴藏其中。 尾联写船行回首望,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後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 “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形势,照应首联,扣紧诗题,突出在螺川”早发,补写了螺川山势奇特,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特点;“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又能浮现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的模样,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都能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写更能表现诗人真挚的感情,将螺川人格化,想到自己的离去冷落了螺川,因而体贴螺川的孤寂感,这比直接说自己孤寂的情感更深沉更浑厚了。
中吕 · 喜春来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儿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伤心白发三千丈,过眼金钗十二行。老来休说少年狂。都是谎,樽有酒且徜徉。 窄裁衫褃安排瘦,淡扫蛾眉准备愁。思君一度一登楼。凝望久,雁过楚天秋。
中吕 · 谒金门 · 落花二令
落花,落花,红雨似纷纷下。东风吹傍小窗纱,撒满秋千架。忙唤梅香,休教践踏。步苍苔选瓣儿拿。爱他,爱他,擎托在鲛绡帕。 落红,落红,点点胭脂重。不因啼鸟不因风,自是春搬弄。乱撒楼台,低扑帘栊。一片西一片东。雨雨,风风,怎发付孤栖凤。
二郎神 · 己未自寿
古希近也,是六十五翁生日。恰就得端阳,艾人当户,朱笔书符大吉。卦气周来从新起,怕白发、苍颜难必。随见定性缘,餐饥眠困,喜无啾唧。 盈溢,书生做到,能高官秩。况碌碌儿曹,望郎名郡,叨冒差除不一。积世主恩,满家天禄,婚嫁近来将毕。还自祝,愿早悬车里社,始为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