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南乡一剪梅 · 招熊少府
上阕主要是写在春光明媚山花渐开的时节,自己盛情邀请朋友前来游赏。上阕共有两句,从句意来看存在因果关系。第一句是因,「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点明地点及其环境特点。第二句是果,「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因为自己家南面小山包上亭台周围已有少许山花开始随意地开放了,春光明媚,婀娜多姿,所以特地写信邀请好友前来游赏。「多情」一词,道出了彼此间深厚的情谊。「晴也须来,雨也须来」,表明友人接信后根本没有任何选择考虑的馀地,是一定要来的,从而显现出了作者邀请之恳切;也充分显现出了朋友之间那种率性之情。 下阕主要写作者想象好友到来之后的情景,也及友人假使错过这次邀请的后果。下阕也是两句,且在句意上又存在着倒装因果的关系。第一句是果,「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作者想象友人到来之后,可以开怀畅饮,根本用不着顾惜新穿着的春衣,随意坐在长满绿色青苔的山岗上欣赏这四周美好的春光吧!第二句是因,写作者为什么自己要挚意邀请,为什么自己要劝友人,来了之后要开怀畅饮,在这山岗上或躺或坐或四处游玩,不要顾惜弄脏了自己的新衣服尽情欣赏春光呢?因为是「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作者假设如果友人不来,或者来了之后,顾惜泥土绿苔弄脏春衣没有尽情地欣赏游玩。
正宫 · 塞鸿秋 · 山行警
《塞鸿秋·山行警》是元代的一首散曲。此曲抒炽热的离别之情和乡关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运用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别具韵致。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密密通往外面的世界,迎送来自各方各奔前程各有因果的人客,离家出门独上路途的人,在条条岔路前茫然四顾,家,已在身后好远,生活所逼,为安顿老少妇孺,离家的人,只得向前寻出路。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心里不舍地算着离家又远一点了,再远一点了。一步一回顾,但仍不舍地,与所有离人一样,频频回顾,直至,家,掩在烟尘山重外,难窥踪影。想起此去经年,不知造化如何,不知何日重回,与家人团聚,霎时间天地再好也是黯然凄怆的暮色,斜阳铺在远远近近处,铺满一个又一个山头,仿佛平芜尽处是斜阳,行人却更在斜阳外,走不完的漫漫长路。回首向家乡的方向望去,早已隔了不知多少重山水,来时路只有暮色沧茫炊烟渐散夜雾弥漫。 抒情主人公不畏“道路阻且长”而“行行复行行”,当是出于不得已。是迫于生计而离家宦游,抑或是探访亲友、奔走生意?我们自是不便妄断,然而,“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不正透露了他身不由己、势在必“行”与回“盼”再三、意“懒”步迟的自身矛盾么?心理负重如此,在“夕阳西下”之际,焉得不有“断肠人在天涯”的苍凉感受?那么,此时的蓦然“回首”所看到的“山无数水无数”,自然都是“情无数”的具体化了;这杂多“情”味中包含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与“警”悟。
念奴娇 · 书东流村壁
此词作于淳熙五年春,自江西召为大理少卿,清明前后赴临安途经东流村时作。他曾经过此地,回忆当初一段恋情,因而感慨万端。上阕写旅途的凄寂和对往事的回忆。前两句点明季节,那本是恋情骤发的时节。次二句抒发孤馆的寂寞,东风无端地欺扰远客的美梦,枕上心怯难眠,寒气浸透了云母屏风。回忆起刚才经过的地方,那时正是“曲岸持觞”的时节,在弯曲的河岸分手,举杯凄凉,将马儿系在垂杨柳旁,难忘当年此地曾经离别的景象。现在人去楼空,倍增孤馆的凄情。 下阕写对旧日恋人的思念及寻觅不见的惆怅。“闻道”三句写传闻中女子的身份,传说繁花的街道东端,行人曾经窥见,惟帘下秀足如弯月纤纤。次二句写今日的怅恨。旧恨由于轻别而不能久长,新恨由于人去楼空,往事不堪回首。料想今后,筵席前重逢相见,她会像镜中花难以攀折,她也该吃惊地问我:近来有多少白发增添?全词将所见、所闻、所思、所盼交错抒写,形成浓重的怅恨氛围,显示了辛词婉约而沉郁的风格。
浣溪沙 · 雨歇梧桐泪乍收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写景,回忆美好;下阕由回忆回到现实,描写现状。全词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的怀人之心、相思之意。 这首词上阕写景,开篇提起梧桐兼雨这种历来被用来描写萧瑟之景的典型化意象,而梧桐细雨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向来与离愁别恨紧密相连,此句把这雨打梧桐之景和离恨别情融在一个“泪”字上,雨泪相对,做到了情景交融。“梧桐雨”和“流泪”都能引起读者与离情有关的联想,作者只是把“雨歇梧桐”与“泪乍收”并列提出,自然在其眼中梧桐也在为其伤心,漫天秋雨也只不过昭示了他的宣泄。“泪乍收”语涉双关,一重理解是梧桐停止滴雨,就好像停止了流泪,如此则梧桐已然通了人性,自是脉脉含情;另一说则是词人听见秋雨暂歇而不再泫然流泪,如此一来,词人伤情,自然显露无遗。但不管作何种解释,词人的伤感在此作中却是不变的,反而能增加一种朦胧的意境。由此而来的“遣怀”二句也正点明了这种伤感之情,是承接上边造景时留下的余响加以推进的。刚收泪眼,就过渡到为排遣愁怀而回忆过往。此处词人感怀伤情,也自然与故人的一段美好往事有关,应指自己和昔日恋人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好岁月。相伴的日子一晃而过,昔日的甜蜜和浪漫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了“旧风流”,一个“旧”字顿时显出往事尘封的沧桑,这其中透出词人不少感慨。 下阕由回忆回到现实,承接上阕“旧风流”,笔触描写到眼前一片空寂之景,前二句全然写眼前所见景致,竹帘上映着碧桃树影,花径的苔藓上还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伤感。此句显系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而来,其中“帘影碧桃”和“屧痕苍藓”对仗工整而典雅,表达了好景不长的感慨和无限怅惘的情怀。“空留”二字透露出感慨和无奈。写景虚虚实实,一切景语皆情语,可知虚实安排也并非随意为之。在此句中叙及帘影碧桃,伊人不在,则为实景实情;“屧痕苍藓”此语中意象表现的感觉是伊人离去之后,足迹仍在,这也只能是词人心中所想,不是实景,“径空留”意即小路寂然,依旧在眼前斜陈。“空”并不是外在的虚无,而是内心的空虚,恍恍惚惚,不知所往。结句由看到天上弯弯的新月而联想到伊人的双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处,一种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情深意苦。词句亦缠绵凄婉,令人惆怅。
采桑子 · 明月多情应笑我
纳兰不仅看重爱情,也很注重友情,他“在贵不骄,处富能贫”,短短一生中结交了不少朋友,说他“结遍兰襟”也不算夸大。他的老师徐乾学的弟弟徐元文在《挽诗》中赞道:“子之亲师,服善不倦。子之求友,照古有烂。寒暑则移,金石无变。非俗是循,繁义是恋。” 开篇之笔“明月多情应笑我”,几乎令人惊艳。明月是如此的多情,一定会笑我此时的孤单落寞,辜负春心。等读到“独自闲行独自吟”这一句,这样的意兴阑珊、茫然心绪,描摹与叙说近似白话,朴实自然可谓独步天下了。 自古多情的人总是空惹烦恼,所以纳兰的一方闲章刻上“白伤多情”四字,也正是表明了他由于“多情”而常给自己带来失落、烦恼和惆怅。正是这种失落哀伤之感使他“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句的“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化用了晏几道《清平乐》中的“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人香襟。犹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浅灯深”,却是平白直浅,流畅自然,意境幽深而不乏优美动人。 这是纳兰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每每读起这首词,总会有一种哀愁油然而生,缠绵而又细腻。
世说新语 · 赏誉第八
赏誉指赏识并赞美人物,这是品评人物的风气所形成的。品评是士大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士大夫常在各种情况下评论人物的高下优劣,其中一些正面的、肯定的评语被纪录在本篇里,都是很简练而且被认为是恰当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士族阶层的追求和情致。 从所搜集的评语看,他们所赞赏的内容很广泛,可以说是有什么就赞什么,有一点可赞的就赞一点,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佩服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其中有一些赞誉因为记载过于简略,没有记述说话的环境,至今时过境迁,令人难以了解是指哪些方面而言的。
独坐敬亭山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减字木兰花 · 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词的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绛都春 · 其五 · 燕亡久矣,京口适见似人,怅怨有感
《绛都春·南楼坠燕》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悼亡词。此词上片写作者追忆旧日与杭妾相聚并哀叹自己的羁旅异乡;下片写作者在京口见到与亡妾相似之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慨,表达对亡妾思念极深而不得见的凄婉之情。
小雅 · 小弁
《小雅·小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充满着忧愤情绪的哀怨诗,诗中抒写主人公遭受父母抛弃,而内心忧愤哀怨,写了主人公的孤独、流浪、失落、痛苦、思考、质问。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善以眼前景道心中情,处处以情景对照设置,采取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衬托,赋、比、兴交互使用,泣诉与忧思结合,布局精巧,内容丰富,感情深厚,比喻贴切。
画堂春 · 雨中杏花
《画堂春·雨中杏花》是明代词人陈子龙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下片借杏花的“零乱’’写柳如是的飘零身世来表达自己的无奈情绪。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外妇柳如是的怀念之情以及两人无法在一起的黯然情感。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诗人避乱蜀中所作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梅花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梅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她素雅高洁,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后四句重在抒情。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谓「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何况笛声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怅之情。诗人病躯独倚,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诗人隐隐动了徘恻之心。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干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让她多开些时间吧。「容易」这里作轻.易讲。「朔风」即北风,阮籍有诗云:「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惜花,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也许诗人带病观梅,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寒梅初开即恐其落.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
赤枣子 · 惊晓漏
《赤枣子·惊晓漏》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此词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据说,这首词是写在纳兰性德的表妹雪梅被选到宫里之后。他与表妹雪梅一块长大,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虽然没有挑明爱情关系,但纳兰深深地爱着雪梅这是事实。他与表妹曾经一块去读私塾,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对作赋。如今,表妹走了,走进了皇宫,当了妃子。一场早期的恋爱就这样成了泡影。表妹走后,纳兰曾经装扮成僧人进宫去见过表妹一面。匆匆一面,而且还隔着宫廷里的帏幔。他经常一个人在黄昏时小立,望着宫廷的方向凝神,初恋是彻底没有希望了,这辈子也别再想与表妹雪梅见一面了。
左传 · 定公 · 定公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陈入于萧以叛。夏四月。秋,宋乐大心自曹入于萧。冬,及郑平。叔还如郑莅盟。 【传】十一年春,宋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公子地入于萧以叛。秋,乐大心从之,大为宋患,宠向魋故也。 冬,及郑平,始叛晋也。
江上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此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