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百字令 · 其三 · 寄吴念存祖沅,兼答鄢公,复祥祜
少年为客,计三秋黄浦,海潮边泊。家计鹪鹩艰一饱,更苦一枝无托。字水渝山,春华秋实,差剩新交乐。计程相望,瓮头先办桑落。 生此乱世衰年,怀人最苦,夜不成孤酌。短李迂辛书久断,燕子香巢珠幕。素浐无源,青荷作镜,自分邻沟壑。西风满眼,剑虹双吐芒角。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蓦山溪
凤凰山下,东畔青苔院。记得当初个,与玉人、幽欢小宴。黄昏风雨,人散不归家,帘旌卷。灯火颤。惊拥娇羞面。 别来憔悴,偏我愁无限。歌酒情都减,也不独、朱颜改变。如今桃李,湖上泛舟时,青天晚。青山远。愿见无由见。
梦江南
这首词,抒写的是黄昏独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题材常见,容若所取的也是寻常一个小景。但此寻常小景经他描摹,便极精美幽微。尤以结句最妙,一语双关。「心字已成灰」既是实景又有深喻,既指香已燃尽,也指独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寻味。此词一般解作闺情词,是女子在冬日黄昏思念心上人,然而,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尝不可。 以「尽」与「立」描摹一种状态。而「恨因谁」,则郑重地提出问题。但是,并不马上回答。而以「急雪」与「轻风」一组并列对句,展开画面。即将内在情思物景化,令其与外部景物融合为一,又将外部景物情思化,谓其「乍翻」与「吹到」。究竟有情、无情,难以分辨。然后,直至结尾,才推出答案。谓心字香与香字心,都已死去。用的是双关语,颇饶意趣。而言情如此,亦够决绝。或以为说闺中情,代女子立言,谓于冬日黄昏,思念着远游人。 这首词存在一个镜头转换,如同拍电影一样。前面两句写的是纳兰自己站立在黄昏渐渐笼罩的昏暗之下,望着渐渐飞远的昏鸦,心里充满伤感,不停地叹息。后面写的却是闺中的女子所住的香闺。这个女子是纳兰心爱的女子。纳兰把镜头对准了她的香闺,对准了香闺的一切物事:从窗外飘进来的柳絮、胆甁、插在胆甁内的梅花、落在书案上的梅花花瓣、已经燃完的心字香的灰烬。 银笙声声衬着天涯游子的心香飘摇,归乡之念绵延却始终杳杳。某日醒来惊觉流光已把人抛闪。流光无情比起自觉心如死灰,更叫人心下惘然。
绛都春 · 东君运巧
东君运巧。向枝头点缀,琼英虽小。全是一般,风味花中最轻妙。横斜疏影当池沼。似弄粉、初临鸾照。众芳皆有,深红浅白,岂能争早。莫厌金樽频倒。把芳酒赏花,追陪欢笑。有愿告天,愿天多情休教老。奇花也愿休残了。免乐事、离多欢少。易老难叙衷肠,算天怎表。
即目
地宽楼已迥,人更迥于楼。 细意经春物,伤酲属暮愁。 望赊殊易断,恨久欲难收。 大势真无利,多情岂自由。 空园兼树废,败港拥花流。 书去青枫驿,鸿归杜若洲。 单栖应分定,辞疾索谁忧。 更替林鸦恨,惊频去不休。
战国策 · 乐毅报燕王书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题目是后人所加。主要叙述燕昭王时,大将乐毅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害怕出现祸患而出奔赵国,燕国就战败了。惠王遣使谴责,乐毅便作书辩说。先缅怀先王对其知遇之恩,追述伐齐之功业,也表明自己对燕之耿耿忠心。极力颂扬先王之贤明,君臣之融洽,反衬惠王之昏庸。最后言自己奔赵正是为全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以古之君子为榜样。同时也对惠王提出了希望。全文无正面批驳,而从表明自己心迹入手,心平气和,情辞恳切。清浦起龙评:“无一语遮盖,一字粉饰,浑厚平直,昌明磊落,战国第一流人,第一等文。” 本文之序是史官的叙述,交代了乐毅为燕昭王破齐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误信齐国的反间计,夺乐毅兵权,乐毅不得已投奔赵国。齐乘机败燕军,收復失地,復兴齐国。燕惠王悔,派人去责怪乐毅不该离燕,并望他回国。为此,引出后部分乐毅的“报燕王书”,陈情述志,表明心迹。 乐毅针对燕惠王对他的责怪进行驳诉: 首先,言明自己奔赵的目的在于:“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并强调自己不能“顺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构害。 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献策联合五国之力攻齐,成就燕国的大业,遂了先王报仇雪耻之愿。尽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谨慎,以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 再次,以“贤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颂扬先王的英明。他不仅成就大业,还能在遗训中教导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时以伍子胥的悲剧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样不明白两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样的命运。 最后,再次袒露心迹:“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自己常受教于君子,决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全文委婉曲致,动人心扉,表现了乐毅对燕昭王的一片赤忱,对燕惠王误信谗言的遗憾。深沉忧愤,忠心难抑,可谓是“自古忠臣多磨难”的剖心之语。
世说新语 · 夙惠第十二
夙惠,同于夙慧,指从个就聪明过人,即早慧。本篇的几则事例说的都是少年儿童的记忆、观察、推理、释因和理解礼制、表明心迹等方面的能力。编纂者的用意在于说明一般的少年儿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小时候的聪颖预示长大后能成为杰出人物。例如第3 则记述在回答“长安何如日远”这一问题时,一个几岁小孩就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虽然迹近诡辩,却能看出小孩子的机智和善于运用辩论手段。
读渡江诸将传
王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出生前五十八年北宋灭亡,死后三十一年南宋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南宋人最持久而深刻地体味了山河破碎之苦。亡国之恨代代相传,不以岁月的流逝而淡化消失。王迈和同时代的人一样,在希望与失望,偏安和不安中度过了一生。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虽不确知,但离“靖康之耻”肯定有将近一个世纪了。一百年前失去的半壁江山依然收复无望,使这首诗感叹今昔之情合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迈读的书可能就是章颖(公元1141年-公元1218年)的《南渡十将传》。诗以读书感怀发端,直接涉题言事,缘事生情。以“诸贤”称道渡江诸将深含敬意,但并不是因此而“泪洒衣”。洒衣之泪的慷慨悲凉只有读下面的诗句才能悟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既已引出话题,又转而伏下暗笔。中间四句以史实为根据,展开议论,指出诸将互相嫉妒,将相不睦是没有收复中原的根本原因。南渡诸将都以勇武善战著称,但彼此之间却不能团结一致。比如,岳飞屡立战功而又在诸将中最年轻,因此受到普遍的嫉妒,刘铸也因战功显赫“一时辈流嫉其能,力沮遏之”(《南渡十将传·卷一》)。“功高”本来是很光荣的事,却成了众矢之的,当将士们以流血牺牲为代价换回了南宋朝廷偏安和谈判的资本时,宋高宗和秦桧就再也不想扩大战果了。他们怕诸将拥兵自重、权力过大而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就削夺了几员大将的兵权,调回京城做文官,明升暗降,甚至杀害。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指出,像韩信、彭越那样勇敢善战的将军不乏其人,但像廉颇、蔺相如那样以国事为重、不计私怨的人就太少了。最后两句诗以反诘质问,以感叹作结,指出了朝廷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沦落竟至百年不归的愤慨。中原并不是在天上,尺土不收,真是无可原谅。 这首诗语句自然、直白,不假修饰,甚至一句诗中首尾二字谐韵拗口(“勇”、“有”、“心”、“希”)而不避,纯以运意为上。多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诗意陡转,迭宕起伏。多议论,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章台柳·寄柳氏
《寄柳氏》是唐代诗人韩君平创作并寄赠给爱妾柳氏的诗作(一说为词,词牌为《章台柳》)。此作以柳枝喻人,借咏柳诉情,运用了双关手法,表面上句句说垂柳,实际上处处寓柳氏,反映了乱世妇女命运之不幸与韩柳二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中悲离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柳氏的深深眷念之情。全篇用词浅白,但言简意丰,跌宕起伏,含蓄委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