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浣溪沙 · 咏橘
《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创作的一首词。作者藉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全词描绘细緻,形神兼备,饱有馀味。
贺新郎 · 其二十七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世说新语 · 企羡第十六
企羡,举踵仰慕,同于企慕,指敬仰思慕。仰慕什么?人、事、物都可以,诸如出众的、善于清谈的,博学多才的、超尘脱俗的人物,太平盛世,吟咏盛事,这都在企羡之列。
金缕曲 · 月夕赋道词,书毕,怆然有感,再赋此
满目飞明镜。忆年时、呼朋楼上,畅怀觞咏。圆到今宵依前好,诗酒不成佳兴。身恰在、燕台天近。一段凄凉心中事,被秋光、照破无馀蕴。却不是,诉贫病。 宫庭花草坦幽径。想夜深,女墙还有,过来蟾影。千古词人伤情处,旧说石城形胜。又今说、断桥风韵。客里蝉娟都相似,只后朝、不见潮来信。且喜得,四边静。
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作者应佛徒文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专记。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国风 · 唐风 · 蟋蟀
《国风·唐风·蟋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感物伤时,劝诫自己和别人勤勉,或说有劝人及时行乐之意。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人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复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经考证,此诗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其独特的乐舞意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对当时晋国时代特征的反映。
史记 · 十表 · 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史记》卷十四为《十二诸侯年表》,这是记录约春秋时期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四国历史大事件的年表。为何除了周王室外还多出一路诸侯,众说不一,主要有殊鲁说、殊秦说、殊吴说三种说法。具体年代起于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上承《三代世表》,下启《六国年表》。
绮罗香 · 咏枕
蕙帐笼香,文裀藉玉,依约水晶帘里。好梦能圆,何必通中连理。 带三分、腻鬓花香,渍几点、相思情泪。最愁它、莲漏迢迢,背灯无语抱鸳被。 相依孤旅更苦。谁见尘床自拂,素衾漫启。待托归魂,还被晓鸡催起。 惯偷窥、双靥偎桃,也曾上、半肩行李。甚新来、愁病恹恹,日高犹倦倚。
贺新凉
窗月梅花白。夜堂深、烛摇红影,绣帘垂额。半醉金钗娇应坐,寒处也留春色。深意在、四弦轻摘。香坞花行听啄木,翠微边、细落仙人屐。星盼转,趁娇拍。 人间此手真难得。向尊前、相逢有分,底须相识。愁浅恩深千万意,惆怅故人云隔。怕立损、弓鞋红窄。换取明珠知肯否,绿窗深、长共春怜惜。休恼乱,坐中客。妓唤惜善琵琶,程秋干席上作。
周易 · 明夷卦
离下坤上,明夷,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得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南楼令 · 正月初六日茸城归舟,风雨不已,写此寄慨
急景逼残冬。兼旬雪更风。感劳生、人似征鸿。已到今年人日近,依旧是,雨蒙蒙。 船尾响丁东。闲愁特地浓。倚篷窗、梦也惺忪。见说明朝春又至,惊老大,忒匆匆。
周颂 · 昊天有成命
《周颂·昊天有成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祭祀周成王的乐歌,它叙述了周初三王对周王朝作出的贡献,重点称赞了周成王为完成先王事业所作的努力。全诗一章,只有七句,是《诗经》中最短的篇章之一,但诗题却是《诗经》中最长的。此诗语言简洁,无韵成诗。
落花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移居二首 · 其一
《移居二首》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後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 这是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後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西元四一一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後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後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後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後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妙法莲华经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