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浣溪沙 · 露白蟾明又到秋
这首词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但幽会的事又茫然无期,梦中想,心中念,这样相思的日子何时才完?下片是回忆女子的可爱形象:分别时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皱,无言斜倚小楼。最后一句,写他想到往事的忧愁心。
山石
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是全诗主旨。全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其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赋体的“铺采摛文”手法,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南歌子
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以常见的写景起手,抒写了作者自己超脱尘世的恬淡自然的心境。上阕布景,下阕抒情。上阕用白描,显得异常闲适而恬淡,下阕的情却通过日常生活的四件事来体现,即醉酒,下棋,长睡,题诗,颇有牢骚。 开篇以常见的写景起手。“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见”、知,觉的意思,可与第二句的“知”字互证。疏雨飘洒,微风轻拂,一派清爽宁静。这景致并无多少新奇,到是“见”“知”二字颇见功力。作者不仅以抒情主人公的视角观物,而且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池塘感到了疏雨的轻柔缠绵,于是池塘也有了生命力。便是主人公观物,这里用笔也曲回婉转,不言人觉,而言袖知,普普通通的景物这样一写也显得生动形象,神采飞扬了。接下去两句化用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诗句和诗意。王诗写到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自由而宁静的。王维描写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写了自己超脱尘世的恬淡自然的心境。贺铸直用了“阴阴夏木啭黄鹂”一句,又化用了“漠漠水田飞白鹭”一语。不过仔细品味,这白鹭之句,贺词与王诗所透露出来的心绪还是有所不同的。王诗是一种带有佛家气息的宁静;而贺词云“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似乎在说:“什么地方飞来的白鹭哟,怎么刚呆了一会儿就走了?”这“何”字,这“移时”,似乎透露着主人公的一种心境,他似乎在埋怨什么,在追寻什么,在挽留什么……字里行间飘溢出的是一种孤寂和无奈。而且这上片结句不仅写景,在结构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上下阕之间暗脉相接。 下阕进入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贺铸的“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化用唐代姚合《答友人招游》诗意写自己饮酒下棋的生活。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这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于是便有结句。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睡起之后,只管在芭蕉叶上自题诗,自取其乐。这之中透露着的是一种自我嘲解,自我调侃。其实这两句词也有所本。欧阳修《蕲簟》有句云:“自然唯与睡相宜。”方幹《送郑台处士归绛岩》有句云:“曾书蕉叶寄新题。”下阕内容并不复杂,无非是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文人的生活琐事,可是借助于“易醉”、“难逢”、“偏”、“相宜”、“自题诗”等字眼,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 全篇化用前人诗句,且又丝丝入扣,意趣自然,浑然天成。贺铸曾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辈常奔命不暇。”说明他博学强记,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此阙虽未引用温、李诗句,而被“驱使”的前人则更多矣。 全词笔调疏快,风光如画,闲适之情见于笔端纸上,又有清幽静谧之感。
圆圆曲
《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体乐府诗,诗中写的是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的事迹,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政治大事,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降清行为。 全诗组织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照应,多用曲笔,叙事、抒情、议论交织在了一起,虽以陈圆圆、吴三桂的离合故事为主要内容,但也揉合进了明末清初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段为开头八句,写明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吴三桂勾结清兵攻占北京,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句切中吴三桂要害,并以此句为全诗的主旨。指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陈圆圆而降清的。诗一开篇就借「鼎湖当日弃人间」代指崇祯之死,然后就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破敌收京下玉关」,极斩截利落。兴兵的名义是为崇祯报仇,然而骨子里却另有怀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之妙,一在于对仗精整,以众形独,以素形红;二在于下句「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它不是靠夸张取胜,而是一针见血以事实胜雄辩,「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事实是吴三桂本人也不敢正视的。为一已私情牺牲民族大节及全家性命,其行径比较《史记》中为护璧冲冠一怒的蔺相如和将行剌秦王「怒髮上指冠」的荆轲,毕竟太卑微,出以吴三桂口吻的「红颜流落非吾恋」,辩解显得无力,「哭罢君亲冉相见」的举止于是显得做作虚伪。 第二段从第九句至「争得蛾眉匹马还」,叙述吴三桂与陈圆圆悲欢离合的经历。用蝉联句法用作倒叙,写到吴陈初次见面:「相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当初吴三桂在田家宴会上对色艺双绝的陈圆圆一见钟情,田宏遇便顺水推舟,为他们牵线搭桥,定下这一段姻缘。这一段乃是以三桂为中心,对吴陈离合情事初陈梗概。写法是直书其事,大刀阔斧。「家本姑苏浣花里」,则有点染之妙,同时,也容易使人与西子浣纱发生某种联想。以下虚拟一梦,说陈圆圆是西施后身,最是闲中生色的笔墨。「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人君王起」二句大得《长恨歌》「侍儿扶起娇无力,此是新承恩泽时」之神韵。「采莲人」指西施,又与苏州的「横塘水」搭成联想,使人想见娇小的圆圆有过天真无邪的童年。以下四句仍用蝉联格起,转说圆圆长成,被豪门强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圆圆当时只是担惊受怕,又哪能预测未来?「此际岂知非薄命」已遥起后文「错怨狂风扬落花」,针线极为密致。「侯门一入深如海。」在权势通天的外戚之家,圆圆又一度被作为贡品献入宫中,但未获选。从此作为豪门女乐,精习弹唱,歌笑向客,用佐清欢。使陈圆圆绝处逢生,脱离苦海的契机终于到了,她遇到了少年得志的吴三桂,一拍即合彼此真是目成心许了。此即段所谓「相见初经田窦家」一节,这里便接过此线展开动情的唱叹:「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正在山重水复,忽然一径暗通:「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相见恨晚:「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然而,好事多磨,这时三桂又奉旨出关抵御清兵:「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这一节两句一转,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写三桂去后,陈圆圆在一场社会巨变之中跌进命运的深渊。 农民起义军入城,吴陈,双方音讯隔绝,诗人兼用王昌龄《闺怨》(「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沈俭期《杂诗》(「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语意,写道:「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更难堪的是她受声名之累,成为享乐思想滋长了的义军头领的猎物:「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绿珠是西晋石崇家妓,为孙秀所夺,不屈而死;绛树是魏时名妓,皆借指圆圆。二典偏重于绿珠事,意谓有人恃强夺三桂所好,而圆圆心实难从。「绛树」用来与「绿珠」对仗,工妙在于虚色辉映。再度沦落的经历不宜多写,诗人点到为止,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到「电扫黄巾」的话头:「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圆圆重新回到三桂怀抱,全凭爱情的神力。是悲是喜?是扬是抑?「壮士」之誉,属正属反?恐怕梅村也说不清楚。伟大的情人,渺小的国士这才是诗人给吴三桂的定性。诗人的彩笔主要用在烘托爱情至上的一面。 第三段从「蛾眉马上传呼进」到「无边春色来天地」,写吴三桂于战场迎接陈圆圆的恩宠有加的情景。先叙写迎接陈圆圆的盛大场面,出人意表地把两情重圆的无限温柔旖旎的场面,端端安排在杀声甫定的战场上,而且是在夜晚,打着火把找到似的,为情节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这里读者又看到逼肖《长恨歌》「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内梦魂惊」、「玉颜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那样的妙笔:「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到底是三桂救了圆圆,还是圆圆成就了三桂呢?从此吴三桂青云直上,持专征特权,移镇汉中。夫贵妻荣,陈圆圆也一直做到王妃。「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诗人不写平西王府的豪华,偏偏取川陕道途之荒僻山川为背景,写圆圆的舒心如意,正是因难见巧极为别致的奇笔。你看彩云为之起楼,明月为之掌镜,「时来风送滕王阁」,似乎天地一切都是为圆圆而存在,这种心情本来就应该安排在吴陈重逢不久的一段时间。道途中感觉尚如此良好,遑论其馀。以战场为背景,暗寓对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批判。 从「传来消息满江乡」到「无边春色来天地」是紧接上文作咏叹,诗人撇下了叙事,而凿空设想苏州故里的乡亲女伴听到圆圆飞黄腾达的消息所起的哄动、议论、妒嫉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温庭筠《西洲曲》「门前乌桕树,惨淡天将曙」写的是离别情景,圆圆自崇祯十五年春被豪家载去至顺治八年,恰为十年,故云「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伎师,浣纱女伴,都亲眼看到过圆圆的往昔不过尔尔,没想到时来运转,飞上高枝,叫人眼热:「旧巢本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这里实际暗用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语意。而陈圆圆的遭遇之曲折,又远逾西施,更令人感慨。再用圆圆旧日女伴对她的艳羡,反衬出圆圆所享的荣华富贵之隆。最后六句写圆圆的自我咏叹,既有对自己复杂遭遇的感叹,也有对意外荣贵的茫然。这一段空间跳跃甚大,内涵极深,耐人寻味。如果说前一段主要是写纵向的起伏,那么这一段则主要是写横向的对照。 第四段即最后十四句,写作者的议论与感慨。前六句进一步申述对吴氏「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批判,「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起,借小说家言:曹操起铜雀台扬言要夺东吴二乔,使周瑜奋起抗曹,大获全胜于赤壁这故事,比方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歪打正着,为清朝立了大功。说这里有讽刺,当然确凿无疑。但讽刺只是冲着明代总兵吴三桂的。至于陈圆圆和陈吴爱情又当别论。应该指出,梅村的思想感情上也有困惑,也有矛盾,他也遇到了白居易作《长恨歌》的老问题:是歌咏爱情,还是政治讽刺?爱情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足以毁灭一个人。但吴三桂是成功了?还是毁灭了?他赢得了爱情和显赫的地位,却毁了灵魂和后世之名。梅村从理智上要批判他。但从感情上又不免为之缓颊。「妻子岂应关大计」,江山重要;「英雄无奈是多情」,美人可恋。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吴三桂便以「无君无父」的高昂代价,使陈圆圆成为历史人物:「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后八句借用吴王夫差的故事,暗寓吴三桂的下场。作者的预言,正好印证了二十多年后吴三桂叛乱被清王朝最后消灭的结局。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在叙事方面它突破了古代叙事诗单线平铺的格局,采用双线交叉、纵向起伏、横向对照的叙述方法。全诗以吴三桂降清为主线,以陈圆圆的复杂经历为副线,围绕「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旨,通过倒叙、夹叙、追叙等方法,将当时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连接起来,做到了开阖自如,曲折有致。其次,诗的语言晓畅,艳丽多彩,且富于音乐的节奏。而顶针手法的熟练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而且使叙事如串珠相连,自然而洒脱。此外对照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道德经(第一章)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人月圆 · 玄都观里桃千树
元好问以哀乐中年,遭遇国难,既不肯随风偃仰,又无力回天,一腔怨愤,往往寄托于词。这种强烈灼人的情感,又往往通过放浪潦倒狂笑的形象表现出来。清醒而作醉语,悲凉而作快语。更增其悲慨。词的起句,係借用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原句。玄都观,在长安朱雀街西第一街。元好问十九岁时曾去长安应试,但这首词情调苍老,不可能出于少年元好问之手。在这里,玄都观不必落实于长安,元好问只是借用这一句,表达其旧地重游感慨沧桑之意。「清泾浊渭」两句,字面出杜诗《秋雨叹》「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然杜诗亦有所本。「清泾浊渭」语本《诗经·谷风》:「泾以渭浊,是是其泪。」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去马来牛」,杜诗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小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杜诗这两句用典,只取其江河水涨本义,以说明「阑风长雨秋纷纷」的结果。元好问加上「凭君莫问」一句,意旨顿别,化实为虚,变成了「管不得许多黑白是非。」那样的牢骚话,自是有感于世事不堪闻问而发。不必究其指何种事,含蓄些更有深味。整个下阕,隐括了一段历史故事。谢安是东晋名臣,不甘局促江左。淝水大捷后命将率军北进,一度收复河南失地。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镇广陵。太元十年,谢安扶病乘肩舆入西州问,不久去世。羊昙感念旧情,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左右告之,昙悲感不已,以马鞭扣扉,诵曹植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因恸哭而去。这一历史故实,宋金词人多用。在元好问这首词中,既对怀抱王佐之才而赍志以殁的谢安寄予深切的同情,又间接表现了他对国土沦亡志不得伸的怨愤。 这首词的主要特色,用清人刘熙载的话说,就是「疏快之中,自饶深婉」。字面意思若潦倒颓伤,而神州陆沉之痛,荆棘铜驼之悲,有见于言外者。」「花落水空流」一句,一个「空」字,无限悲凉。使人想到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凭君莫问」,「一醉都休」等句,以退为进,愈扫愈生,传达了作者沉重的失落感,和无可言说的悲哀。
左传 · 庄公 · 庄公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夏,夫人姜氏如齐。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郑人侵宋。冬十月。 【传】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间之而侵宋。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节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论语 · 雍也篇 · 第三十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於「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问刘十九
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以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体现了朋友间真诚亲密的感情。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阮郎归 ·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淳熙六年至七年(公元1179年~公元1180年),辛稼轩正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阳道上,遇到了故友张处父,倾盖相接,把襟话旧,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阕写景,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透露出作者的凄凉处境和忧愤心情。词的下阕写情,描写他在故人面前倾吐表情,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词短情长,感情真挚朴实。
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
【经】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传】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世说新语 · 规箴第十
规箴指规劝告诫。本篇以规劝君主或尊长接受意见、改正错误的记述为主,少数几则是记载同辈或夫妇之间的劝导,只有第24 则是高僧对弟子亦即长辈对晚辈的规诫。所涉及的内容多是为政治国之道、待人处事之方等。从这里可以看到不少直言敢谏、绝不阿谀逢迎的事例,这是有教育意义的。例如第2 则记京房向汉元帝进谏时,暗中把元帝比做古代的亡国之君。其中有些人性格耿直,知无不言。例如第3 则记郭林宗认为陈元方在服丧期间盖着锦被睡觉是失礼,当面指斥他,并且“奋衣而去”。郭林宗不以私情灭道义,他所坚持的是符合当时的礼制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