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六节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春望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少陵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少陵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一节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使至塞上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破阵子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阕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阕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阕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虞美人 · 波声拍枕长淮晓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是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为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冬,词人至高邮与秦少游相会後,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後的情景。少游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馀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衹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东坡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少游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衹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东坡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後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东坡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後人竞相摹拟。李易安《武陵春》词:「衹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衹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遊的情景。元豐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少游偕行,过无锡,遊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遊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後的悲辛。是年端午後,少游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臺诗案下诏狱,少游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後几年间,东坡居黄州贬所,与少游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伯固《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少游的赏拔,可谓不遗馀力。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东坡得读少游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後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後屡次向王荊公推荐少游。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烛影摇红 · 其七 · 越上霖雨应祷
秋入灯花,夜深檐影琵琶语。越娥青镜洗红埃,山斗秦眉妩。相间金茸翠亩。认城阴、春耕旧处。晚舂相应,新稻炊香,疏烟林莽。 清磬风前,海沈宿袅芙蓉炷。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人驾梅槎未渡。试梧桐、聊分宴俎。采菱别调,留取蓬莱,霎时云住。
洞仙歌 · 泗州中秋作
词题有“泗州中秋作”语,当作于晚年在泗州赏月时,毛晋谓为晁氏绝笔之作。上片写庭院赏月。起笔月轮升空,继以月影洒阶,复以凉露、寒蝉描摹月下秋气、秋声,一派清凉幽寂,触动身世感,而发神京远、天阙近之叹。下片写厅堂赏月。由室外望月转换为楼内赏月。物象、侍女无不浸染洁素冷幽气韵。“待得”三句,写举酒邀月放情豪饮,不但要将明月银辉倾入酒杯中,还要把流彩朝露,尽倾酒杯中,暗示想自夜至晓畅饮通宵,以伴明月。收尾又宕开笔势,将视线投向广宇。从月出、写到月上、月满,从户外转向楼内、楼上,复放眼千顷,句句不离赏月,层次井然,首尾呼应。“玉做人间”语极奇警。诸多意象织成清凉世界,冰魂玉魄,足以涤荡凡心。
寻西山隐者不遇
此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来自抒旷怀,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全诗构思新颖,意蕴深远,堪称佳作。
忆东山二首
《忆东山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东山是东晋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这组诗写李白向往东山,仰慕谢安,反映了作者既有政治抱负,又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的思想。诗中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作者的形象,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写得极其自然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太常引 · 客中闻歌
项鸿祚被人称为“别有怀抱者”,其词往往一波三折,“辞婉而情伤”。此词上片先写杏放燕飞,春光大好,继以“偏是”转至“风凄雨凉”;下片写柳飘桃小,独自思量,继以“刚待”折入“箫声过墙”;委婉曲折,乍断又继。末三句意与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同。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