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移家别湖上亭
《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此诗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甲辰八月辞故里(其二)
本诗共两首,此为第二首。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七月,张煌言在其隐居处南田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县南)被俘,押至鄞县;八月初,解往杭州。临行,送行者几千人,张煌言辞别故乡父老,赴杭就义。临行慷慨写下此诗。 该诗诗题辞故里,而诗人十分明白此去乃辞人世。面对死亡的命运,抗清英雄张煌言在诗中所抒发的,不是对生的留念,也不见半点悲戚,而是在国亡家破后,至死不渝的豪壮情怀和为国捐躯的决绝之心。
题画
元结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面对这样一片幽眇芳洁之景,元结并不像高人逸士那样纵情山水,潇洒出尘,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独赏的感慨,别具贞静幽闲的情致,而是成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伸屈,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也是为人。写山水游记,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题发挥,抒发牢骚,这正是唐人作品独具的特色。
官街鼓
《官街鼓》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古。此诗前六句写鼓声朝朝暮暮响不停,催转日月,草木生长、人之老死的正常现象,以及追求长生的秦始皇、汉武帝的老死,讽刺昔日帝王讲神仙、求长生的愚妄。后四句写人生变化生发,人的头发由黑变白,更言神仙也会老死,从根本上否定追求长生,迷信神仙的愚蠢行为。全诗构思奇巧,语言警拔,笔涉幽冥,意境幽冷,以鼓声之不断喻宇宙之长存、历史之无限,用以对比人生,抒发其深沉的人生感慨。
春宫怨
此诗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此诗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其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两句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日喻
本文是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苏东坡时任徐州知州所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以盲人识日作喻,说明事需躬察,莫以耳代目,方可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以喻入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衹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唐多令 · 其四 · 寒夜
斜月射回廊,无凭更漏长。笑归来、反是他乡。昨夜绣衾浑似水,应不为,五更霜。 一事恁凄凉,朝来断客肠。待相逢、说向萧娘。蜡烛成灰犹不了,原化作,泪千行。
妇病行
《妇病行》是一首汉乐府古诗,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此诗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汉代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生活惨象。全诗细致地刻画了托孤、买饵和索母等几个细节,表现了妻死儿幼的惨状,诗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来沉痛凄惋,真切动人。 此诗的前九句写病妇临终时对丈夫的嘱咐。首二句“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从病妇方面落墨,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病妇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了。“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这几句酿足气氛,先声夺人,读者已然可从那“翩翩”长调中,想见病妇内心之深痛了,可又想进一步了解她悄焉动容、魂牵梦萦的是什么。写到这里,诗人笔锋从诀别之凄惨场面,转入诀别之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寥寥五句,而慈母爱子之情,尽在其中。其中“累”字,并含有将入幽冥之自伤、拖累夫君之自歉,平平写来,凄然欲绝。“饥”字、“寒”字,虽指来日,而往日的饥寒,亦可以想见。而“行当”二字,更见得长期贫苦的生活,孤儿已是极为虚弱,倘再使其饥而且寒,他们也很快就会天折的啊!这一切,自然在病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永诀之时,便交织成忧虑与惊恐,發而为嘱托之辞了。两个“莫”字的紧承,语气之强烈、专注,直如命令;而在这迫切请求之下,又可看到那款款深情的脉脉流动。即将经受幽显隔绝、无缘重见之苦,也就愈加系念留在人间的幼男娇女,“思复念之”,唠叨再三,更将殷殷嘱望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人临终之时,什么都可放下,唯独自己的孩子,却委实难割难舍。这既是母爱深沉的表现,也是劳动妇女善良品质的自然流露,情真语真,字字皆泪,令人歔欷感叹不已。 病妇死後,家境如何?“乱曰”以下,从病妇丈夫方面落笔,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饥寒交迫的悲惨画图: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句,就寒而言,直笔写穷,映衬前文。母亲生前无使饥寒的愿望,已经落空一半,而另一半也未必见妙。“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关门堵窗,或可挡风避寒,防止禽兽伤害孩子。母爱由言语泄出,诀别之辞何等切切;父爱则由行动导出,关切之情何等拳拳!着一“舍”字,父亲那欲离不忍,欲携不得,忧郁徘徊、悲伤绝望的动态心态,跃然纸上!“舍”也,实为不舍,实出无奈,下文因而逗出:“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父求人为儿买饵(糕饼之类),正是为了抽身回家伴儿,这又从侧面暗示了不“舍”。一般说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父亲路遇亲友,竟呜咽不止,久坐不起,若非伤心至甚,安能如此!“对交涕泣,泪不可止”二句,同意反复,一唱三叹,将悲伤之情,更进一层。怜念子女、自伤孤孑、悼怀亡妻,诸多情结,尽在这一把辛酸泪中。 主妇一死,留下孱弱儿女一堆、债务一摊,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梁崩柱摧,不能不涕泪俱下,肝肠寸断。悲伤已极,却以“欲不伤悲”逼出“不能已”之本旨,一抑一扬,诗意翻跌,令人为之愁肠百结、纡曲难伸。“探怀中钱持授交”,为此段结束之句,由哭诉悲伤转为乞友买饵,一句之中连续三个动作,宛然可感父亲“怀中钱”那温热的气息,以及“持”的凝重、“授”的郑重。父亲道逢亲交,涕泪未尽,匆匆赶回家中,所见又是什么呢:“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父泣子啼,雪上加霜,触目惊心。此中之“啼”,缘于饥,缘于寒,更缘于思母。一个“索”字,将孤儿号啕四顾、牵衣顿足,急要母亲的神态宛然画出。“徘徊空舍中”句,既写出了父亲疾首蹙额、徒呼苍天的凄惶之态,也反映了室内饥寒交迫,家徒四壁之状。“空”者,空在无食无物,也空在无母无妻。儿啼屋空,由听觉而视觉,将悲剧气氛烘托得浓而又浓。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發出的绝望呼叫,戛然结束全文。此句意为孩子的命运将同妈妈相似,还是抛开这一切,别再提了!语极凄切。其实,“行复尔耳”之结局,父亲未喊出,读者已然可从诗中描写的场面中得出了。而“弃置勿复道”句,更是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勿复道”,正是道而无用,言而愈悲之故。从“对交啼泣”,向亲友哭诉,到欲说还休,气结难言,令人产生更有深悲一万重之感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诗至此,大幕急落,黯然收束。至于结局,前已有病妇托孤、父求买饵、孤儿索母这一幕幕经过充分酝酿的情节,後已有“行复尔耳”之悲号,答案尽在其中,无须作者再拉开帷布了。 这首诗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等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他们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全诗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發”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突出表现。
南安军
《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信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燕归梁书水仙扇
《燕归梁》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一首词。“白玉”两句,将花拟人。言扇中的水仙花好像一支支白玉制成的簪钗,斜插在水仙仙子蓬松的青丝上;而水仙的重叶,又好像一位怕冷的俏女子在春寒中裹着的翠绿色的重裙一样。“当时”三句,由扇画展开联想。“青丝”三句,描述了见扇画所感。“盏”,即小杯子。“绿尘”三句,赞扇画的高雅。言扇中的水仙花好像就是月中婵娟为了躲避春风的骚扰似的从广寒宫中信步临凡,来到了湘水边上的。“避春风”与“岁华晚”相呼应。该词运用了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生动自然,堪称佳作。
水调歌头 · 秋色渐将晚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是词人退隐山野之后写下的。当时金兵南犯,朝廷动荡,词人虽归隐田园,但仍心系家国,所以写下此词,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对国事的忧虑之情。本词词意陡然曲折,情感再三转折,造就了词的峭骨和逸致,使其十分耐人寻味。
金刚经 · 第十一品 · 无为福胜分
本章通过宏大的比喻说明《金刚经》是佛法宝典,空无才是真福。标目是“无为福胜”,意思是持受《金刚经》中“无”即“空”的佛家根本义理,其所获福德要胜过一切有形的布施等功德。还是强调万法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