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左传 · 宣公 · 宣公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秋,晋侯会狄于欑函。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 【传】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夏,楚盟于辰陵,陈、郑服也。 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诸郔。令尹蒍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 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秋,会于欑函,众狄服也。是行也。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诗》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犹勤,况寡德乎?」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于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征舒,轘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 申叔时使于齐,反,覆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 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是南宋淮上女所作。词中记录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上阕写被掳北去时告别故土的沉痛心情,下阕写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词的上阕,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阕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整首词的抒情哀婉真挚,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齐天乐 · 其一 · 与冯深居登禹陵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著的一首怀古词。该词结合历史传说故事,抒写登禹陵、谒禹庙之所见所感,用语艰涩,词义怪僻,且脉络有突兀之感,但却旁征博引,表达了词人对先贤的无限仰慕之情。
多丽 · 清明兼上巳作
算风光,依稀才过传柑。又取次、韶光媚眼,今朝三月逢三。 映一行、水边粉屧,立几簇、桥上红衫。皂荚园中,丁香树下,春人影落百花潭。 又何处、东风作阵,吹绽碧桃缄。从古是、清明上巳,两好难兼。 恰经过、幽坊小市,衣痕鬓缕廉纤。翠蛾招、流觞巷北,黄莺唤、泼火城南。 艳粉墙头,红香帽底,花枝婉娩碍晴檐。争留住、饧箫戏鼓,准拟待新蟾。 归来晚、梨花院宇,情绪恹恹。
大雅 · 既醉
《大雅·既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为《大雅》的第十三篇。全诗八章,每章四句,通篇都是祝福词,描述周代统治者祭祀祖先,祝官代表神尸对主祭者周王传达神灵旨意,表示祝福,祭祀完毕后周王和诸侯尽情宴饮。此诗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顶针修辞格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九章 · 返本会道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江村晚眺
这首诗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江水,青青的芦荡,白色的芦花,洁白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左传 · 桓公 · 桓公六年
【经】六年春正月,实来。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秋八月壬午,大阅。蔡人杀陈佗。九月丁卯,子同生。冬,纪侯来朝。 【传】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实来」,不复其国也。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夏,会于成,纪来咨谋齐难也。 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秋,大阅,简车马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
河满子
《河满子·绿绮琴中心事》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塑造了歌妓沦落风尘的憔悴、悲苦形象,叙写了她们强颜欢笑中耗尽青春、耗尽生命的不幸身世,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同情。
桂枝香 · 南都病起
春寒未定。是欲近清明,雨斜风横。深闭朱门,尽日柳摇金井。年光自趁飞花紧。奈幽人、雪添双鬓。谢山携妓,黄垆贳酒,旧愁慵整。 念壮节、漂零未稳。负九江风笛,五湖烟艇。起舞悲歌,泪眼自看清影。新莺又向愁时听。把人间、如梦深省。旧溪鹤在,寻云弄水,是事休问。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好事近 · 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这是一首节序词,是咏中秋节的。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夜。全词就是围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展开描述的。上阕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色,但手法比较婉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就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当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就是说今宵明月失约于人。这一方面含蓄地说明了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失望,为下阕抒情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显然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阕抒情,直接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情绪。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破坏了中秋赏月的欢快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夜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夜雨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时下的恶劣情绪。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寂寞无聊。其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寂寞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凄凉、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失望情绪。
疏影 · 梅影
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其中梅以纤尘不染,高洁雅致为世人所称。古人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即说于此。古今诗词诸家咏梅者众,而张炎的这首咏梅词立意深远,其超脱了梅的形质本体,专咏梅影,其意似在韵格之外。 上阕首先,「黄昏片月」,写梅而先言片月,继承古人咏梅传统,即咏梅影必先写月,以月来衬托梅影,为梅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接下来,词人精雕细刻,为月下梅影传神写照。词人从七个方面刻画梅影,这里姑且称为「梅影七笔」。曰:「清绝影」,「疑似影」,「缥缈影」,「竹外影」,「淡洁影」,「贞固影」,「玲珑影」。七笔连环,唯妙唯肖。初笔「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词人先以「碎阴」比喻梅影,进而又用「还更清绝」,以「清绝」形容梅影纤尘不染,绝顶高洁的品格。一个「清」字,道出梅的出凡脱裕。以前的诗词名家都曾咏梅,曰:「雪魄冰魂」,「冰肌玉骨」,而这里一个「清」字更是比「雪」、「冰」、「玉」高出一筹,且是「清」至于「绝」,更是使人产生更多驰骋想象的余地。 次笔以「枝北」三句写「疑似影」。梅影既至清绝,使词顿生爱意,欲得而甘之,因而枝南枝北,环绕寻觅,及至「背灯」折取,却又不可捉摸。「背灯」是指离开灯光。作者用「几度」,「疑有疑无」,「背灯难折」,了了几笔,勾画出词人对梅影的挚爱,及至到了难舍难分,迷离悄恍的境界,确实为神来之笔。 第三笔,「依稀倩女」几句,写「缥纱影」。「倩女离魂」出自唐代陈玄祐的小说《离魂词》,言衡州张镒之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恋,但因镒将女另配他人,使王宙含恨离去。倩娘与王宙感情至深,闻王宙离去,神魂离壳于夜间追到王宙船上,随其入蜀。倩娘也因而从此卧床不起。及至五年后,两人回倩娘家,房内卧病的倩娘闻声相迎,两女遂合为一体。从此两人才得到圆满的结局。词人在此以倩女比梅,而又以其「魂」比梅影,魂从倩女出,影从梅中来,其比喻之巧妙,令人叹服。一个「魂」字使梅影的轻盈缥缈脱然而出。「缓步」两句更使这首词描述的梅影活化,使人神往。 第四笔,「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天」写了「竹外影」。「竹外」出自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句,「横斜」出自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词句以「横斜」来指梅影,短短几句以忽明忽暗的云彩,以岁寒三友的竹衬托出梅影的美好,衬托梅的高洁。 第五笔,词的下阕,以「窥镜蛾眉」三句写「淡洁影」,词人不再写月下之梅,竹外之梅,而写镜中之梅。在词人眼里,镜中更显梅的清绝圣洁。深夜,皎洁的月光把梅影映照在屋内镜面上。一个「窥」字,立刻使人一种美人临窗,飘然欲入的美感。一个「淡」字又给人美自天然雕刻的感觉。「为容不在貌」化用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句意。但词人又翻陈出新加上了「独抱孤洁」一句,抑貌而扬神,道出梅影的洁身自好,独抱孤洁的追求。这句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词人不平的遭遇,内心的愤懑,对美的追求,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都深深地隐含在其中,使人回味。 第六笔,「莫是花光」三句,写「贞固影」。花光即僧仲仁,宋代蘅州花光山长老,与苏轼、黄庭坚同时,黄曾诗言「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可见其画笔之神。「莫是花光」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肯定的语气。这娟娟的梅影,难道是花光和尚笔下所描取的一痕春色吗?「丽谯」指城门上的城楼。「不怕丽谯吹彻」,写出梅超俗脱凡,贞而不堕,孤洁长存,即使城楼号角吹响也无所畏惧。梅的傲风霜笑雪雨,其铁骨幽香,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词人在此的含意,熟悉张炎的读者都会不言自明。 第七笔,「还惊海上」三句是「写玲珑影」。「然犀」出自《晋书·温峤传》,用晋温峤在采石机燃犀牛角照水底灵怪的故事。依者极具渲染地描写海底的珊瑚,言其玲珑晶莹,活灵活现。其实用意在以尽珊瑚之美,目的在于表现梅影形象之美。 全词以那么多的篇幅,七笔连环,描写梅影。把「影」写活,呼之欲出。然而词的末句,笔锋一转,原来是酒醒天空,空对一庭香雪,使读者从那迷离神往的境界出脱醒悟:原来一切美好的境界,却因为「酒」在做怪,醉眼看世界,似梦似幻还似真!「酒醒」还有一个典故:隋时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装素服出迎,与语,芳香袭人。因与扣酒家共饮。雄醉寝,及至酒醒,始知身在梅花树下,美人已去,雄惆怅不已,才知是遇上了梅花神。(见《龙城录》) 全词用典颇多,而此故事最是贴切。倩女离魂不就是这样的梅花神吗?怎样才能写好「梅影」,这首词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