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念奴娇 · 风帆更起
张孝祥与李氏是一对少年情侣,後来同居生下长子同之。他对这段风流韵事虽想长期隐瞒,但终不免要暴露,且不为封建礼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离。词中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就是倾诉真挚爱情生活遭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啊!张先《江南柳》词中写过:“愿身能似月华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上阕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 下阕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从这里上船是要经过采石矶的。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吧!“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南史·范雲传》载,江袥先求与范雲女为婚,以剪刀为聘。後贵显,范雲曰:“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感。”因出剪刀还之,袥亦别婚他族。“荆布”典又本于後汉梁鸿妻孟光之荆钗布裙。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後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怎忍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呢!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这首送人词一气舒卷,倾吐词人与恩爱情侣分离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表现在从江边送别到明日重阳的时空转换,加深了离愁的思维程度,而且感情真挚,柔肠百转,所写离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瑞鹤仙
这也是一首写旅途思念情人的词。上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秋日雨后旅途的景物。开头三句写近观。作者即于瞬间的所见定格,描绘了一幅秋叶飞舞的画图。次三句黄昏日斜山远,近景、远景,隐含萧索、阴沉色调,为离情烘染。“来时”二句插写意中景,“到而今”以下折转到眼前景。暗寓今昔有异,物是人非之意,为下文铺垫。下片写旅途的孤寂和对情人的思念。“无语”四句,纪行叙事,旧题与“旧路”相应。“倦旅”结上领下,转入抒怀。“伤离恨”点破题旨。“收香藏镜”三句,含虽情有所钟而人不易逢之意。“在否”一问更多三分愁苦。结以梦中相寻,忆念殊深,无奈已极。全章如纪游小品,情思深婉,文笔雅丽。
六幺令 · 次韵刘养源赋雪
痴云剪叶,檐滴夜深悄。银城飞捷翠垄,占祥丰年报。白战清吟未了。寒鹊惊枝晓。鹤迷翠表。山阴今日,醉卧何人问安道。 交映虚窗净沼。不许游尘到。谁念絮帽茸裘,叹幼安今老。玉鉴修眉未扫。白雪词新草。冰蟾光皎。梅心香动,闲看春风上琼岛。
夜下征虏亭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秋蕊香 · 重阳
秋色宫庭,黄花禁篽,西风乍透罗衣。龙山意渐爽,瑶砌叶初飞。喜天宇、明洁晓晴时。翠楼都卷帘帷。奉宴赏,菊英环坐,金玉成围。 凭阑海山万里,登望处,休论戏马台池。揽幽芳、泛酒面香凝,携手与、仙姿共游嬉。从他纱帽频敧。并宝马,何妨归路,月挂天西。
解连环
这是词人离开合肥后,在驿舍追念分手情境所作的惜别之词。开篇突兀而起,直写临行时的迟疑和徘徊;接着三句道出不忍离开的原委:合肥女郎姊妹二人为送别演奏动听乐曲;再由演奏技艺写到女郎神态;上片结拍以“道”字领起,记女郎话别之言语,说明思绪深沉、情意绵绵。下片换头将回忆向前推进,追忆临行前夕窗下话别情事:双方由叹惋分离,谈到此后打算;追忆后笔锋又折回现境,最后不由自主地想象伊人今宵的孤独。全词叙事婉曲,思路回环跌宕,笔法细微精当,堪称写男女离情之名篇。
西施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苧罗山。苧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施为题,从另一角度抒发议论,指出国家灭亡的原因,不能全部归罪于女人是“祸水”。并公开反对“女人祸水”这一观点,为西施翻案。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诗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已的观点,为西施鸣不平。反对将吴国灭亡的责任,强加在一个弱女子西施身上。这里的“自有时”三字,用得十分精当,它指的是促成国家兴亡、战败的各种复杂的因素。而“自有时”,表明了吴国的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复杂的原因(如统治阶级的腐败、内讧等),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就有力地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佛家认为:任何人与事物,都有“生、成、住、坏、灭”的时限和过程。“自有时”三字,实在值得深思。“何苦”一语,在劝解的口吻中,又含有嘲讽的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这又是何苦呢!这里,诗人挖苦讽刺的对象,并非是一般的“吴人”,而是吴国的统治阶层。 以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推理上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前句继续为西施辩解,后句又以“越国亡来”作为论据,进而提出问题,表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理: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谁呢?这里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晚唐诗人崔道融,也写过类似的诗:“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比较起来,上述两首诗的立意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罗隐这首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比崔道融的诗,似觉深入一层。而崔道融的诗,所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议论和描写, 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隐的诗,又有高出一筹的地方。 因此,这两首吟西施的诗作,都不失为上乘之作。故笔者将它们放在一起 ,并而述之。
明妃曲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蝶恋花 · 和杨济翁韵,首句用丘宗卿书中语
这是辛稼轩在带湖闲居初期和杨济翁的一首词。杨济翁跟随作者很久,这次又来到上饶作客。他的原词有送别作者的妻兄范南伯(名如山)的意思。范南伯自湖北辰州卢溪县令任满东归镇江,中途经过上饶,特地来看望作者。杨济翁赋词,词中有“门外马嘶人去后,乱红不管花消瘦”句,涉及范如山离去事。丘宗卿(名崈),江阴人,隆兴元年进士,淳熙八年任江西转运判官,也是作者的好友,此时还在江西任内。当作者回到上饶后,他写来书信对作者进行劝慰,其中有“点检笙歌多酿酒”的话语,杨济翁和作者都用作了《蝶恋花》词的第一句。辛稼轩归来后,友人纷纷写词作书,加以劝勉宽慰,而此词便是为回答友人的关心而写的。词中写 他与杨济翁、范南伯等亲友相聚,同醉同眠同携手,友情真挚感人。下阕则通过春天短暂,诗怀阑珊,写送别范南伯的惆怅和伤感,景物的描写和拟人手段的恰当运 用,也为这首词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和忧伤的情调,是一首抒情的佳作。
战国策 ·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因窃符救赵,而流露出自以为有功劳的神色。唐雎及时劝说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正如《老子》第二十二张章中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玉楼春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历来认为:「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后主此词则打破了这一传统看法。词中形象丰美,情趣盎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中以真动人,以美感人,趣味高雅,纵情而不淫荡,风流而不艳薄,结尾二句宕开一层,从豪华热闹转向清静淡泊,更显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
曲游春
本篇为纪游之词,据词意,当为周草窗早年之作。正值寒食佳节,西湖边游人如云,词人以其特有的工丽的笔致,描绘了一幅宋危亡前难得的西湖游乐图。起笔由宫苑春光引出「春思」。接写湖波花丛撩拨赏春芳情,导入游湖。「燕约莺期」,以莺燕拟人,又以莺燕代人,炼句精巧。香尘弥漫,乱弦丛笛,游乐之盛况,触着视觉、嗅觉、听觉。画船尽入西泠,外湖顿显闲静,由闹转静,既为纪实之笔,又体现词人爱幽喜僻情趣。 下阕先写堤上游人。「柳陌」提点。绿柳碧波,衬映宝车佳人,鞍上公子。游春景象,美妙入画。「轻暝笼寒」,暗写天色渐晚。寒食节在歌管声乐中即将消逝。不写游人依恋不捨,而谓梨花怕冷清,香杏蒙愁云,彩蝶怨岑寂,笔锋精微,情思细腻,炼字精工。月影入湖,随湖波荡漾故曰「碎」;游船不断,桨动而水花溅,故曰「摇」。一笔写尽西湖夜游雅兴不衰,逼出尾句。全章意象倩丽,细针密线,镂冰刻楮,精妙绝伦。
左传 · 昭公 · 昭公三十二年
【经】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阚。夏,吴伐越。秋七月。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传】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 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遑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驰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 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十二月,公疾,遍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赐。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史记 · 七十列传 · 佞幸列传
《佞幸列传》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传是记述汉代佞臣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的合传,揭露了他们无才无德,却善承上意,察言观色,专以谄媚事主,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吮痈取宠,以及他们恃宠骄横,奸乱永巷的丑恶行径和肮脏的灵魂,进而婉转地讽刺和鞭挞了文、景、武等帝的任人失当,重用奸佞的弊端。司马迁在文章中对此深表感慨,表现了他对汉代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对未来政情的忧虑,反映了他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