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州桥
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史记 · 三十世家 ·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为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文章记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对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同时,作者司马迁也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自身蜕化、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作战失利,内部离心离德。陈胜、吴广都死于自己的随从或部下之手,其结局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贺新郎 · 西湖
这首词是作者文及翁登第后与同年进士一起游览西湖时作的,抒发了作者忠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严厉斥责了南宋统治者歌舞升平、政治腐败和不图恢复的现状,同时对其偏安一隅深感忧愿。
蝶恋花
这首小词写别后的凄哀愁情。上阕写醉梦醒来,记得的只是因离别痛苦难遣而大醉以浇离愁,醒来更感慨人生如梦如云,聚无由,散去容易,眼下只剩自己一人独对斜月画屏,凄凉孤寂不尽。开篇破空而起,直陈与伊人醉中分别。紧接化用唐诗,形容聚会之短,分别之易。以下专就月夜忆人着笔生发。画屏闲展见出卧不合眼,环境空寂。下阕写聚时的酒痕诗字,现在睹物怀人,无不都是凄凉哀伤,连红烛油流,也觉得替人流伤心泪。全词语淡情深,句句凄哀。结尾赋红烛以人性,更显凄凉。风格婉约,手法精妙。
贺新郎 · 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此词为沧浪亭赏梅,追怀抗金名将韩世忠,感慨时事之作。上片写英雄陈迹。“乔木”六句追怀韩世忠抗金之英雄业绩,感叹恢复中原神州故里的梦想破灭,为韩世忠遭权奸秦桧剥夺兵权,闲居沧浪小筑之英雄寂寞深致悲慨。“东风悭”之意象,既借赤壁之战古事以映衬现实,又借东风意象写天不助人,隐喻秦桧等奸佞破坏了中兴大业,迫使英雄末路而无所用武,遭到“梦断神州”之悲剧。“华表”四句悬想英雄忠魂返归故居,感叹物异人非,昔日繁花翠竹之美景,竟变作花竹枝梢零露悲凉,滴泪凄清的衰瑟景象。 下片写沧浪看梅。“遨头”五句写词人陪吴潜瞻仰英雄故居后,便簇拥着一支游春队寻幽问梅。最后“两无言”、“寄残醉”则以词人与吴潜目注沧浪水逝而相对无言、借酒消愁,寄恨于醉,传达出一种末世无望的消沉和颓废。本词“沧浪”之所以能与“看梅”相融于同一题旨,在于亭与梅在底蕴精髓的相通。吴潜是爱国名臣,吴文英为其幕僚,从本词“此心与东君同意”及“催发寒梢冻蕊”等词句来看,确有“言外寄慨”之意。
塞下曲四首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第一首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首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馀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馀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望江南 · 江南蝶
这首首咏物词的上阕从身与心两个方面写蝴蝶的外貌与特性,结句在“轻狂”;下阕将其展开,活脱脱的画出了蝴蝶的形象:一会与游蜂为伴,一会有同飞絮为伍,穿家走院,一个心思为花忙。全词上下两阕联系紧密,写得收放自如,极为巧妙,堪称咏物佳作。
渔家傲 · 秋思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过去认为是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而实际查找文献考订发现其实是在庆州写的。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文正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东坡、辛稼轩等也有影响。
清平乐
《清平乐·莺啼残月》是晚唐五代诗人韦庄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离情小令。词的上片写别离时的愁绪与依依深情,下片写别离后的孤独与凄寂。词人把叙述性情节贯穿于词的首尾,把环境、氛围和人物的情绪心态交融为一体,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痴迷郁苦的心境以及思夫之念的深切。
与公肃甥书
顾亭林,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他一生不忘复明,屡以死拒清廷聘,坚守民族气节。此信为亭林写给外甥徐元文的。徐元文,字公肃,顺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其母为亭林五妹。 信中,亭林首先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告诫公肃要「以道事君」,如果统治者不听劝谏,就要辞官而去。他以自己沿途所见以及地方官吏草菅人命的骇人之举,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认为要正朝廷必须先正百官,应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激浊扬清」,语本《尸子·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激,衝去;浊,脏水;清,清水。衝去污水,让清水上来。喻除恶扬善。 亭林一生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虽然他与清廷势不两立,终身不仕,但他时刻关注着社稷民生,并对仕清的外甥苦口婆心,悉心劝导。他曾这样勉励公肃:「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後可以考古论今。」
史记 · 七十列传 ·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四十五篇。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使人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学在西汉前期已有较高的水平。
越调 · 小桃红 · 采莲女
《小桃红·采莲女》是金末元初散曲作家杨果创作的一组散曲。此组曲抒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第一首小令描写男女恋情,风情旖旎;第二首写的是离人的相思之情,用欢乐衬托孤寂的写法,冷热相间,悲喜交加,尤为别致,风格典雅;第三首描绘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塑造了一个绰约多姿的少妇形象;第四首表达失恋女子的惆怅,前半首回忆当年欢爱的情景,后半首写如今形单影只的寂寞愁苦。
国风 · 王风 · 葛藟
《国风·王风·葛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即使称人父母,依旧不可得到眷顾,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另一说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直抒情事,语句简质,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途中寒食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中吕 · 普天乐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咏兴五首·解印出公府
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 可怜好风景,不解嫌贫家。 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夸。 但问乐不乐,岂在钟鼓多。 客告暮将归,主称日未斜。 请客稍深酌,愿见朱颜酡。 客知主意厚,分数随口加。 堂上烛未秉,座中冠已峨。 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 长跪谢贵客,蓬门劳见过。 客散有馀兴,醉卧独吟哦。 幕天而席地,谁奈刘伶何。
梦中作四截句(其二)
这首“梦中作”,前二句写的与《猛忆》的意思相近,但表达得更直遂,更遒劲,体现了诗人人到中年,虽功业未就而其志弥坚的雄心。“叱起”二句:清代女诗人王采薇有“四山花影下如潮”的诗句,这两句由此脱胎而出,意思是说,自己要像“叱起帘底月”一样,唤醒沉睡的国人,让觉醒奋起的人像月下的花影如潮涌现。海红:大红色。这二句色泽秾丽,境界雄奇,诗人借助于“海红帘底月”和“花影怒于潮”的鲜明形象,表达了他志在唤醒国人,扭转乾坤,重造天地的“六九童心”。“帘底月”竟然可以“叱起”,“花影下如潮”,一“怒”字,一“叱”一“怒”,笔力千钧,色彩浓重,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变革世界的伟大气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