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国风 · 鄘风 · 鹑之奔奔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上下两章前两句完全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效果。每章后两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避免了反复咏唱时容易引起的单调的感觉。
绝句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左传 · 哀公 · 哀公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岩。夏,许男成卒。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楚公子申帅师伐陈。于越入吴。秋,公至自会。晋魏曼多帅师侵卫。葬许元公。九月,螽。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盗杀陈夏区夫。十有二月,螽。 【传】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师。郑子剩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赏。」魋也逃归,遂取宋师于岩,获成讙、郜延。以六邑为虚。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忌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大宰嚭曰:「可胜也,而弗能居也。」乃归。 冬,吴及越平。
小重山
《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是宋代词人陈亮的词作。词的上片运用了“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等意象,营造凄冷悲切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忧心国家却壮志难酬的愁苦情绪怀。词的下片通过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凄楚失意与悲苦之情;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梦魂飞不到”三句通过用典,词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楚失意;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表达出了无法向皇帝表达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
玉蝴蝶
望处水寒云绕,倚栏千里,澹荡晴晖。梦燕门阑,和气喜动帘帏。舞裀重、花明彩凤,歌扇小、香暖金猊。漏声迟。洞天秋晓,风露霏霏。 嘉时。谪仙高宴,华分玉蜡,艳列文姬。玉树临风,自然老月中枝。酒肠宽、胸容云梦,词源壮、笔勇助溪。且追随。伫看飞诏,稳步沙堤。
沁园春 · 恨
这首《沁园春》写得看似放荡不羁,其实遵守格律甚严。起首三句为连绵体,同字排比,既注重了词的形式美,更增强了词意表达力。上片第四句起和下片第三句起,句式平仄以及词意结构相同,形式严谨,颇具美感,被很多人作为填词的范本。
念奴娇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来往于杭州、湖州,本篇为他泛舟杭州西湖赏荷花而作。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荷塘深处,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 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史记 · 七十列传 · 黥布列传
《黥布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黥布,原名英布(?—公元前196年),汉族,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秦末汉初名将,是我国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投靠项羽,为西楚名将,后来归附刘邦,被封为九江王,最后因谋反罪被杀。
绛都春 · 其四 · 为李筼房量珠贺
《绛都春·为李篔房量珠贺》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明为给李彭老的贺词,实是讽刺李彭老的喜新厌旧,上片写旧人的哀怨,下片写新人的得意,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
高轩过
一般说,写应酬诗要受到各种限制,诗人的才情难以得到充分發挥,一部《全唐诗》,这类作品所占比例不小,然而可以称得上杰作的却少得可怜。李贺此诗写来身手不凡,素来受人称道。 全诗共分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二人韩愈、皇甫湜二人联骑造访时的气派。第一句指二人所穿的官服,唐代制度,六品、七品官服绿,八品、九品官服青。第二句指坐骑装饰的华贵。接着写车轮声、马蹄声由远而近,隆隆盈耳,韩愈、皇甫湜入门下马,神态慷慨轩昂。李贺从屋里迎了出来,原来是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东京才子”,“文章钜公”,指皇甫湜、韩愈。这段实写作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人物神情俨然可辨,绘声绘色地形容出诗题所规定的内容。 中间四句为第二段,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韩愈及韩门弟子是中唐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艺术上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务求奇险。李贺有意仿效韩体,以雄健的笔力,磅礴的气势,概括韩派诗文宏阔雄奇的艺术境界。四句诗说了他们学识的丰富,思想的奇伟,文名的威大,工力的精深。不说满腹经论,偏说胸中罗列满天星斗;不说光焰万丈,偏说天之精气充塞其中;不说声名卓著,偏说声摩空;不说彩笔生花,偏说天无功。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竭力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弥补现实世界的贫乏与不足。从这一点上说,李贺此诗与韩愈《调张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钱锺书认为“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这里牵涉到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艺术中造境之美,是自然景物所没有的,所谓“天无功”而有待于“补”(详见《谈艺录·十五》),从中可以领会到李贺诗歌创作力避平庸凡近的创作心理。这四句诗对韩愈及韩派诗文作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 最後四句为第三段,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这四句诗有一个共同点,即处处写自己的穷愁失意,如“感秋蓬”、“死草”、“垂翅”,又处处暗示自己不甘没落,向往腾达發迹之日,如“生华风”、“附冥鸿”、“作龙”。其中很大一个愿望是恳请二位名公对自己的困顿援之以手,加以提携,因此,有意识地以自然事物的转折变化,“死草生华风”、“垂翅附冥鸿”、“蛇作龙”,来表达自己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求。《唐摭言·卷六》说:“韩文公、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意思说韩愈、皇甫湜具有很高的名望,只要是被他们二人接待和援引的人,也就如同“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来,唐代文人想要取得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获捷,必须遍诣名公贵人,得到他们的荐引,然後才有成功的可能。韩愈、皇甫湜既有名人的头衔,为人又很热心,二人不待李贺诣见,主动上门看访,李贺在深受感动之後,向他们提出恳求,也就成为本诗一个重要的内容了。 就应酬诗而言,此诗在章句、措辞安排上是十分得体的。全诗十四句,前十句以韩愈、皇甫湜的来访为表现内容,体现了对客人的敬重。第二段四句诗承五、六两句“东京才子,文章钜公”加以生發,对来客作出很高又很得当的赞颂。最後四句以“庞眉书客”过渡,眉目十分清楚。在向客人表达自己的愿望时,语辞诚恳,不失身份。诗歌的另一特点,就是句法、音调、气势与朝愈诗歌很相象,比喻奇特,想象丰富,尤其“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议论精辟,千古不易,曾使後人为之击节叹赏(见《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语)。 全诗虽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结构谨严,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
咏史 其三
《咏史》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墨梅
《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洵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浣溪沙 · 寂寞流苏冷绣茵
这首词抒发了男子对情人的怀想。上片描绘了主人公所在的孤寂环境:流苏寂寞、绣茵清冷、屏枕惹香、庭花泣露。这一客观环境,实际上带着主人公思念情人的强烈主观色彩与切身的感受。下片是主人公直接吐露思念之情:“刘阮”是自比,“信非”与“终是”是对偶,不仅感情跌宕起伏,缠绵尽致,而且结构曲折多姿,耐人吟咏。思念的情人如月中嫦娥、东邻美女,可望而不可及,深怀人神相隔、无缘相逢的遗恨。
中庸 ·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相传七夕之夜中词人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光义知道这件事後,赐酒将他毒死,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後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贺新郎 · 送胡邦衡待制
此词上片述时事。“梦绕神州路”四句为第一层,写中原沦陷的惨状;“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为第二层,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为第三层,感慨时事,点明送别。下片叙别情。“凉生岸柳销残暑”至“断云微度”为第一层,状别时景物;“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为第二层,设想别后之心情;“目尽青天怀今古”至最后为第三层,遣愁致送别意。全词感情慷慨激昂,悲壮沉郁,抒情曲折,表意含蓄。
声声慢 · 其三 · 寄叶书隐
百花洲畔,十里湖边,沙鸥未许盟寒。旧隐琴书,犹记渭水长安。苍云数千万叠,却依然、一笑人间。似梦里,对清尊白发,秉烛更阑。 渺渺烟波无际,唤扁舟欲去,且与凭阑。此别何如,能消几度阳关。江南又听夜雨,怕梅花、零落孤山。归最好,甚闲人,犹自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