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周颂 · 烈文
《周颂·烈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成王即位后祭祀祖先时戒勉助祭诸侯的诗,成王劝诫公卿诸侯不要忘记前辈君王的功绩德行,向文、武二王学习,要修德用贤,以永保福禄。全诗一章,共十三句,可分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赞扬诸侯;后九句为第二层,训戒诸侯。前四句的赞扬使后九句的训戒变得让诸侯乐于接受,后四句以训戒正君臣名分,表明诸侯已建的功业只不过是效忠周王室的一个开端。此诗构思巧妙,逻辑严密,行文简洁,含义深刻。
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景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幺令 · 观天造化
观天造化,进取慕希夷。刚柔中正扶持,五蕴乐无为。灵育九阳嘉瑞,坤殿坎交离。日中彩凤,翱翔江曲,万重水底觅乌龟。 紫雾弥漫岳顶,消息结冰肌。巍巍体段清凉,风韵六神颐。豁爽三光洞照,海角恣栖迟。云间偃仰,陶陶无系,朗然恢廓旧容仪。
秋霁
《秋霁·一水盈盈》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词作。上片着重赞扬云麓水园长桥,“一水盈盈,汉影隔游尘”,水园中呈现出一派清人间仙境的景色,一条长桥如彩虹般显现在河的北端,“试纵目”,说词人站在桥上极目远眺,顿生幻觉,仿佛自己趁醉跨上黄鹤,乘风披露遨游霄汉间一样。下片重在赞整个“水园”,“夜久人悄,玉妃唤月归来”言夜深人静,嫦娥伴着广寒宫照临史府四面环水的碧泚园,词人感到这水园已包罗了天地间的一切美景。这首词浮想联翩,虚实交替,如梦似幻。
菜薖为永嘉余唐卿右司赋
远辞华盖居,来卜山阴宅。 乍到俗未谙,久住地旋辟。 屋庐尚朴纯,楹桷谢雕饰。 高营踞山跗,深甃逗泉脉。 檐将狼尾苫,门用鼠筦织。 缺垣唯补萝,圮砌总蒙虉。 编篱限迩邻,树蘖表殊埸。 本来是野性,岂是耽地僻。 学圃欲拟樊,为功敢侔稷。 宁惜劳外形,自甘食馀力。 耕锄限儿课,灌溉当仆役。 破块何畇畇,陈器亦畟畟。 驾许俗士回,屐向邻翁借。 筐筥织湘材,锹锸铸棠液。 卓钁鹰觜利,负蓑猬毛磔。 俯仰疲桔槔,沾洒渍袯襫。 循畦行策镵,偃林卧欹石。 镰披欲芟丘,刈削竟驱砾。 值埠即为坡,遇凹就成洫。 堤崩防密葭,窦隙拒乱棘。 地同农亩计,区学井田画。 长畛纵复横,曲渠广还窄。 接流引馀清,疏沼汇深碧。 架桁秋实垂,篱落夏蔓幂。 雨露加膏腴,粪土发硗瘠。 识种题裹藏,辨类分行植。 莳法常按谱,候时即看历。 蕨芽拳握紫,姜{艹挚}拇骈赤。 两合怜蘮蒘,丛生爱铫芅。 初{艹矜}迸蛰雷,新薹长春{艹涑}。 雀弁萒叶峨,马帚荓茎直。 蔩繁微瓞绵,瓠老枯瓣拆。 芍苗卷龙须,药干拥牛膝。 黄独雪晴收,紫藄露晞摘。 阴阶茂菧苨,下田丰菲蒠。 卷轮木耳垂,攒刺菱角射。 秋茄采更稀,夜韭剪仍殖。 芝芳凝海琼,茭郁点池墨。 枸杞香可醪,竹{⺮姑}熟堪腊。 石皮被柔藫,土酥脍肥菂。 细莼入馔鲈,鲜蒌杂羹鲫。 荼苦蘖与俦,菘脆冰为敌。 菌栌西蜀致,苜蓿大宛得。 长萦荇带流,乱簇蔯丝绎。 芹效野人献,瓜为天子副。 决明才一方,莴苣连数席。 璚縻慰渴心,玉延起羸疾。 蕈毒笑非喜,芥心泣讵戚。 盘根芽埋壤,脱颖笋穿壁。 撷香怜鸡苏,折甘嗜燕麦。 粟腐切方圭,乳饼斫圆璧。 孕子棕受刳,赘聃石被馘。 兔目淘夏槐,鹿角芼腊炙。 菁托诸葛呼,巢以元修斥。 苋褒蔡守清,薇怨周节逆。 邪蒿义所攘,秽荽理堪哑。 薄利嘉拔葵,省谤恶遗薏。 穷餐齑酸黄,俭啖薤留白。 闲情付田园,生意仰膏泽。 荚齐翠疑剪,甲拆绿讶擘。 掩冉烟际姿,葱茜雨馀色。 始掇惜滓染,载涤畏虫螫。 新荐或在笾,薄湘亦须鬲。 求久渐投醝,致爽遽沃醷。 不烦僚友送,敬向先圣释。 对屠夸大嚼,燕客欣小摘。 盘羞不过三,瓮菹当饫百。 未能著蔬经,安敢逾食籍。 旨蓄足山厨,素供过香积。 用兹卒岁年,庶得勤朝夕。 宾魏徐见厌,厄陈颜自怿。 洁畚士耻污,造桥盗怀恤。 抱瓮忿设机,授书诮求益。 纵马因致忧,合蛭遂亡谪。 万钱柳复乞,片金华还掷。 仕知吕侄妄,居味郑人识。 枕肱仲尼乐,伤指范宣阨。 鼎臑固云嘉,食箪亦足适。 敷淡分所安,堪味欲易极。 毋因口体累,遂使愆民德。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二节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临江仙 · 送王緘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东坡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後,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东坡於婚後五年开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东坡身边充当贤内助。东坡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於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东坡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衹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东坡,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东坡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东坡盘桓数日,东坡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豐。东坡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種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东坡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於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後,愁肠皆已断尽,以後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在藉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於言表。结尾两句,东坡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次仲《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春日二首(其二)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江楼旧感/ 江楼感旧
《江楼旧感》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怀友佳作,抒写了对友人的忆念及独登江楼时的惆怅之情。前二句写诗人夜登江楼,所见只有江天月色。后二句由今思昔,写出风光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诗人运笔自如,写旧事则虚实相间,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彷彿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馀情馀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国风 · 齐风 · 猗嗟
《国风·齐风·猗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赞美了一个英俊非凡的美男子以及他射技的高超。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每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赞美形象之美,二是赞美技艺之高。诗中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等婉约的词句来形容男子顾盼流动的目光,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英俊射手形象,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礼记 · 檀弓 ·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本文记叙的是孔子的弟子对「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含义的相互探讨。由于思考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句话,弟子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有子能够不片面、不孤立地去判断,而且和孔子的一贯言行相联;子游能够根据孔子讲话的背景,针对的问题进行分析;曾子则是句句照搬,孤立、片面地理解。文章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节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绿头鸭
此词为怀念京都艳姬而作,上片回忆与一女子相识相爱的经过,笔致细腻;下片写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致深婉。作品描写了作者和艳姬之间的恋情,整首词叙事完整,有始有末,从相遇到相识,到相恋,再离别,篇幅虽短,但曲折波澜,写柔情蜜意而不露骨。
望海潮
垂杨深院,啼莺清昼,东风细绕檐牙。野色乱春,娇云捧日,燕翻蝶舞交加。温诏下天涯。早画船飞楫,叠鼓鸣挝。共挽旌幢,缓留丝竹醉韶华。 江都自古豪夸。正迷楼堕絮,月观吹花。玉扆眷深,金瓯望重,何人暗草黄麻。归路接堤沙。宴上林风月,紫阙烟霞。凤检飞来,便将春色到朝家。
室思
《室思》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诗人徐伟长创作的一组代言体的诗。这组诗写的是妻子对离家丈夫的思念。全诗分六章,就日常所见、所感、所思,从各个侧面反复细致地抒发了思妇的盼望、失望和期待之情。
春宫怨
此诗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此诗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其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两句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大暑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 土润溽【音辱】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