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望海潮 · 奴如飞絮
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才话暂分携。早抱人娇咽,双泪红垂。画舸难停,翠帷轻别两依依。 别来怎表相思。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红粉脆痕,青笺嫩约,丁宁莫遣人知。成病也因谁。更自言秋杪,亲去无疑。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四节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鹧鸪天 ·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此为宴席间互相酬唱之作。词人采取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理想。其实,诗人并非胸无大志、只知享乐,只是他仕途失意,满腔郁愤,因此才以这种傲兀疏狂的形象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并表达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江上渔者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倦寻芳 · 春雨
翠滋藓石,青润蕉窗,庭院风劲。酿冷妆寒,虚却画堂佳景。 紫燕嫞来梁上语,晓莺并坐枝头听。问啼鸠、把痴云唤出,几时才醒。 早又是、清明节候,柳弱花嫞,都没些兴。负了芳辰,恁地得成新咏。 别泪如珠添满掬,细丝千缕穿难定。只亏它、助湘波,载将帆影。
国风 · 鄘风 · 墙有茨
《国风·鄘风·墙有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不守妇道,和庶子私通,其事丑不可言。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一唱三叹,在结构上体现出一种递进关系,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这组七言绝句组诗是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一月作者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这是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人间词话 · 第二十六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蝶恋花 · 洗尽机心随法喜
洗尽机心随法喜。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谁与先生宽发齿,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