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定风波 ·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此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独特风格。
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这两首七律组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这是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儋耳山
《儋耳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难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远胜他山,表面写山,实质也写自己;后两句又写道旁石,用女娲补天典故鸣不平之意。全诗借物抒情,语言含蓄,以暗喻曲尽其意。篇幅虽然短小,但既写了山,又呼应人事,内容很丰富。
送石处士序
《送石处士序》是韩愈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六月所作。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长沙过贾谊宅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琴歌
这首诗记一次宴会听琴的情景。前六句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后四句以琴声一响万簌俱静,听者沉醉无言,并且引动诗人辞官归隐的念头,来表现音乐神奇的感染力量。
永遇乐
灯舫华星,崖山矴口,官军围处。璧月辉圆,银花焰短,春事遽如许。麟洲清浅,鳌山流播,愁似汨罗夜雨。还知道,良辰美景,当时邺下仙侣。 而今无奈,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小庙看灯,团街转鼓,总似添恻楚。传柑袖冷,吹藜漏尽,又见岁来去岁去。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
国风 · 唐风 · 扬之水
《国风·唐风·扬之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毛诗序》说这是拥立晋昭公强大的叔父的人讽刺晋昭公的诗。全诗三章,二章每章六句,一章四句。开篇以水起兴,暗示政局不稳,然后层层推进,显示出紧张又神秘的气氛,其构思在《诗经》中别具一格。
桃源忆故人
此首写困居高楼深院,与外界隔绝的妇女。长夜漫漫,谁与共处?而“枕衾鸳凤”,最易惹人愁思。和衣闷卧,刚入梦境,却又被城头角声惊醒。唯见窗外月华霜重,又断续传来梅花三弄,令人愁不忍听。这首词抒写了幽闺深锁,独居无聊的苦闷。情思缠绵,意境凄婉。
左传 · 成公 · 成公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夏,季孙行父如晋。秋,叔孙侨如如齐。冬十月。 【传】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公请受盟,而后使归。 郤犨来聘,且莅盟。 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曰:「吾不以妾为姒。」生声伯而出之,嫁于齐管于奚。生二子而寡,以归声伯。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妇人曰:「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郤氏。郤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沉其二子。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 夏,季文子如晋报聘,且莅盟也。 周公楚恶惠、襄之逼也,且与伯与争政,不胜,怒而出。及阳樊,王使刘子复之,盟于鄄而入。三日,复出奔晋。 秋,宣伯聘于齐,以修前好。 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郤至曰:「温,吾故也,故不敢失。」刘子、单子曰:「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襄王劳文公而赐之温,狐氏、阳氏先处之,而后及子。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晋侯使郤至勿敢争。 宋华元善于令尹子重,又善于栾武子。闻楚人既许晋籴伐成,而使归覆命矣。冬,华元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齐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何质乎?」秦伯归而背晋成。
赠裴十四
《赠裴十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赠别诗。此诗以晋之名士裴叔则喻裴十四,称赞裴十四容仪之俊美,心胸之阔大,态度之高亢,而不为世人所知,只好若天上之浮云,飘然世间而无所用。全诗抒發了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钦慕、敬仰的感情。作者颂美友人,引为知音,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照见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 其二
这是题画组诗的第二首,以王主簿折枝画为描写对象,至篇末以诗代简,表示愿意听到王主簿对写诗作画的“妙语”。 这组诗是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虽然分为二首,但围绕“以诗题画”,由画到诗,再由诗到画,最后仍然归结到诗,离中有合,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密。在写作方法上,前首诗几乎全用议论,又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一首代表作。宋人喜在诗中说理,不过,如不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就容易造成障碍,令人读来淡而寡味。但苏轼此诗,不但议论中肯独到,而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故能摇曳多姿,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国风 · 鄘风 · 鹑之奔奔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上下两章前两句完全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效果。每章后两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避免了反复咏唱时容易引起的单调的感觉。
过杭州故宫二首
《过杭州故宫二首》是宋末诗人谢翱的组诗作品。这是凭吊南宋故宫之作。第一首诗通过对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的多方面渲染,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第二首诗以当年红尘最胜地的一代皇宫与当下成为代表诸法皆空的佛寺相对照,写尽一代兴亡的感慨,也写尽了人事盛衰的悲凉。
与于襄阳书
于襄阳,名頔,字允元,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九月以工部尚书为山东道节度使。由于做过襄阳大都督,故称于襄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秋冬之际,韩愈被任命署理国子临四门博士,正式在京师做官。博士职乃是闲官,地位不高,很难施展抱负,为此,他给于襄阳写信请求引荐。此信以士欲进身场名、建功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之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为论点,入情入理。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