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此首七绝诗是作者为送别日本僧人归国而作,祝愿自己的朋友一路平安,顺利到达家乡。诗人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感人。明月和风这两个意象,既表达了诗人祝福的心愿,又描绘出一幅美妙、壮阔的海月行舟图,引人遐思。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馀里”,後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後,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後。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大酺 · 留别王子楚
那断鸿声,寒虫语,恼煞萧斋孤客。云山重处,怅年年羁旅,梗蓬踪迹。 潘鬓稀疏,沈腰清减,消受桥霜店月。今番归期卜,正梅花夹路,一鞭得得。 叹羞涩空囊,苍凉短剑,万般凄恻。征轮前暂歇。便与君、解构同朝夕。 还记取、篝灯说鬼,煮茗论花,托新知、浑如旧识。无奈又轻别,别俊侣、情伤今昔。 此后鹤枝,借未知。南北驿使,天涯如遇,藤幸通积臆。
上堂开示颂
《上堂开示颂》是唐代著名僧人黄檗(bò)禅师所作的一首无题诗。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瑞鹤仙(韩南涧生日)
红消梅雨润。正榴花照眼,荷香成阵。炉薰炷芳烬。记于门今日,长庚占庆。文摛艳锦。笑班扬、用字未稳。果青云、快上黄扉,地□誉高英俊。 名盛。都期持橐,却借乘轺,布宣宽政。除书已进。归宠异,侍严近。且金船满酌,云翘低祝,□比椿龄更永。任月斜、未放笙歌,翠桐转影。
天香 · 牡丹
蜀锦移芳,巫云散彩,天孙剪取相寄。金屋看承,玉台凝盼,尚忆旧家风味。生香绝艳,说不尽、天然富贵。脸嫩浑疑看损,肌柔只愁吹起。花神为谁着意。 把韶华、总归姝丽。可是老来心事,不成春思。却羡宫袍仙子。调曲曲清平似翻水。笑嘱东风,殷勤劝醉。
笠翁对韵 · 下卷 · 一先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轻烟。歌宛转,貌婵娟。雪赋对云笺。荒芦栖宿雁,疏柳噪秋蝉。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受小儿怜。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涛骑马,接篱倒着杏花天。 轻对重,脆对坚。碧玉对青钱。郊寒对岛瘦,酒圣对诗仙。依玉树,步金莲。凿井对耕田。杜甫清宵立,边韶白昼眠。豪饮客吞杯底月,酣游人醉水中天。斗草青郊,几行宝马嘶金勒;看花紫陌,千里香车拥翠钿。 吟对咏,授对传。乐矣对凄然。风鹏对雪雁,董杏对周莲。春九十,岁三千。钟鼓对管弦。入山逢宰相,无事即神仙。霞染武陵桃淡淡,烟荒隋堤柳绵绵。七碗月团,啜罢清风生腋下;三杯云液,饮余红雨晕腮边。 中对外,后对先。树下对花前。玉树对金屋,叠嶂对平川。孙子策,祖生鞭。盛席对华筵。醉解知茶力,愁消识酒权。彩剪芰荷开冻沼,锦妆凫雁泛温泉。帝女衔石,海中遗魄为精卫;蜀王叫月,枝上游魂化杜鹃。
暗香 · 白梅花
一分月色。照绮窗斗影,娟娟清绝。缟袂初逢,绿萼仙人似相识。 回首乡关旧梦,浑难问、南枝消息。看一树、瘦影横斜,寒素谢雕饰。 残雪。伴孤洁。正卷幔忽惊,竹外琼积。几回暗惜。玉质冰姿漫轻摘。 多少嫣红姹紫,更莫妒、天然风骨。应好护、开遍也,休教狼藉。
史记 · 七十列传 · 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收录于《史记》中。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窦婴和田蚡都是汉初权重一时的外戚,灌夫因军功封为将军,他们之间的倾轧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典型事例。这篇文章通过对他们三人生平和相互斗争的描述,展现了汉初宫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当时那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畸形关系,暴露了统治阶级奸诈残暴的丑恶本质。司马迁曾亲身经历和体验过官场的残酷,所以写得入木三分。他能把旧戚和新贵之间的矛盾斗争写得如此惊心动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批判精神。
贺新凉(别吴侍郎吴时闲居,数夕前梦枯梅成林,一枝独秀)
霜日寒如洗。问梅花、经年何事,尚迷烟水。梦着翠霞寻好句,新雪阑干独倚。见竹外、一枝横蕊。已占百花头上了,料诗情、不但江山耳。春已逗,有佳思。 一香吹动人间世。奈何地、丛篁低碧,巧相亏蔽。尽让春风凡草木,便做云根石底。但留取、微酸滋味。除却林逋无人识,算岁寒、只是天知已。休弄玉,怨迟暮。
扫花游 · 游赋高疏寮东墅园
烟霞万壑,记曲径幽寻,霁痕初晓。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沼。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碧天秋浩渺。听虚籁泠泠,飞下孤峭。山空翠老。步仙风,怕有采芝人到。野色闲门,芳草不除更好。境深悄。比斜川、又清多少。
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越调 · 黄蔷薇带过庆元贞 · 天宝遗事
本篇前半的四句,正是针对杨贵妃这场“洗儿”闹剧的渲染和讽刺。劈空而起,辛辣犀利,表现出强烈的轻蔑和愤慨。从而使接连而来的下三句更产生疾风暴雨的突如效果。这三句概括了“安史之乱”的唐朝政局,使人顿时明白了上文所隐讳的角色姓名,领悟了四句的讽刺内容,可谓笔力扛鼎。继后的末三句又恢复了嘲讽的口气,而内中的喟叹之意却是严肃而沉重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篇的鞭挞所向。起首四句固然以杨贵妃首当其冲,而占中心地位的三句,则巧妙地分派给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人各其一,从而将安史之乱的责任者一网打尽。
楚辞 · 九歌 · 其八 · 河伯
此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祭祀河伯的祭歌,歌中没有礼祀之词,而是河伯与女神相恋的故事,大约是以恋歌情歌作为娱神的祭词。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以主祀黄河河神为题,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最终战胜“远逝以自疏”的去国之念的矛盾心态,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的情怀。
幽兰赋
《幽兰赋》对兰花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热情的赞颂,赞颂生地偏僻,不被人们鉴赏的兰草,虽然不被人们理睬,但不卑不亢,仍繁华茂盛,姿态端方,不为世尘污染,显出“君子”的品格。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五节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烛影摇红 · 上元有怀
经历了靖康之难后,作者于次年(1128)上元之夜写了这曲感怀词。词中回忆了去年元夜的荣幸与欢乐,对照眼前的漂泊和孤独,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上片追怀去年元宵汴京宫苑奉侍皇帝游赏之胜景。下片写南渡后上元节冷清状况。全词今昔遥映,盛衰哀乐对比,情景跌宕,构思巧妙。然而,词人于北宋末世念念于宫苑豪奢,无一语深思反省,亦觉其情思狭隘,仅止怅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