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和秦太虚梅花
苏轼一向喜爱梅花,他的诗集中,以梅为题的就有近四十首,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秦观的原作《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也是一首和诗。苏轼的这首次韵和诗,于赏诗、咏梅之中,暗暗流露出自己的深沉感喟。全诗可分四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 首层赞美秦观的诗。西湖处士林逋在诗坛上以咏梅驰名,其“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以及“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另首《梅花》)等名句,为人称赏,尤其是《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被推为咏梅绝唱。苏轼在这里却认为林逋死去已很久了,只有秦观这首梅花诗才压倒了他。其实,秦观诗写得虽也不差,但终究不能与林逋诗相敌,苏轼未尝不知,他自己就一向对林逋咏梅诗,尤其是“疏影”一联十分倾倒,称道其有“写物之功”(《东坡题跋·评诗人写物·卷三》),因此,他在这里对秦观此诗的评价,只不过是欣赏之馀冲口而出的夸大之辞,并非深思熟虑的确论。接下二句引到苏轼自身,然其意仍是赞美秦观诗。“东坡先生”是他自称,对秦观这位门人,自称“先生”算不得自大,反有一种亲密感。他说自己本来“心已灰”,这里的“灰”,是《庄子·齐物论》中“槁木死灰”的“灰”,诗人遭受打击,贬官黄州到此时已五年,心境极坏,犹似槁木死灰,不大容易起感情的波澜了,此时却因为喜爱秦观这首梅花诗,故而“被花恼”,被梅花撩拨起了看花的兴致。 第二层便写赏看梅花。诗人兴致勃发,等不到翌日,当天黄昏就骑着马兴冲冲地赶到长江边上,勒马伫立江头,观赏梅花。诗人赏梅必要咏梅,下面三句,他便即景取材,用先衬托后对比的手法来写梅。先说“残雪消迟月出早”,节令虽已届春季,但还有一部分残雪迟迟不曾消溶;时正黄昏,月儿却早早地钻出了云缝,诗人将彼时所有的白雪、皓月拈入诗中,展现出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来作为梅的背景,映衬得梅花更加高洁了。后说“江头千树春欲暗”。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使得明媚的春光也相形暗淡了。繁花竞丽固然好,然而,诗人看到竹外有一枝斜开的梅花,相比之下,显得“更好”。“竹外一枝斜更好”,在这里,诗人并没有雕镂其幽艳丰姿之形,而侧重勾画梅花斜倚修竹的幽独闲雅之神,这正暗合诗人自己的落寞情怀。所以他才分外欣赏那枝“无意苦争春”的竹外孤梅。这一句诗是苏轼的得意之笔,评论家们也赞赏备至。 三层回忆旧游。面对苔枝缀玉,色清香幽,看着它,诗人回想起当年在杭州赏梅时的雅兴了:那时,他在通判任上,因为向往林逋“梅妻鹤子”的风采,公务之暇常常在孤山一带赏梅饮酒,在哪里醉了,就在哪里醉眠。往往一觉醒来,睁开眼睛看时,便见梅花纷纷扬扬落满身上和地下。洒在身上的,如同是在装点他的裙腰;掉在地下的,多得不能扫、也不舍得去扫掉。“裙腰”,根据白居易《杭州春望》“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诗意,一般认为是用来借喻长着碧草的山腰,或是指孤山。此解虽可通,但是,“裙”在古代指衣裳的下半部分,男女同用,联系上句“醉眠处”,这里也有可能是指诗人的裙腰。第三句,诗人继续遐想:以后自己由杭州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今属浙江),最后被贬在此地黄州,今日于春光之中重睹梅花芳容,就好像春也不远万里相随而来;离杭至今,又恰好十个年头,年年花开花落,人也逐年老去(已四十九岁),此情此景,就像那梅花年年岁岁在送作者老去。逐客、佳人,都是诗人自喻。逐客指被朝廷贬谪之人,正是诗人当时的身份;“佳人”一词在古代不专指美女,还指美好的人、有才干的人,后两者诗人都可以当之无愧。 末层抒发此时的感慨。上层忆旧游,已有感慨的意思在其中了,此层则由花送人老想到命途多舛,身心都欠佳:前一年花开,在病中捱过;这一年春天赏梅,心情仍不舒畅。诗人思及自己这个穷愁潦倒的逐臣,觉得有负良辰美景,倒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把那些梅花和其他的花儿都交还给上天算了。诗至此黯然而结,语意沉痛,寄慨遥深。 全诗由梅及人、由人及梅,曲尽意致,感情沉郁。在语言上,出语虽多用典,除“裙腰”、“槁木死灰”外,还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杜甫《绝句》)、“劳人草草”(《诗经·小雅·巷伯》)、“投畀有昊”(同上)等,不过由于牵搭自如,便如同“水中著盐,但存盐味,不见盐质”,所以使人看不出用典的痕迹,而依旧给人一种造语平易、不事雕琢之感,这也只有像苏轼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做到。
妙法莲华经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渡荆门送别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赤壁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笠翁对韵 · 上卷 · 六鱼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王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吾对汝,尔对余。选授对升除。书箱对药柜,耒耜对耰锄。参虽鲁,回不愚。阀阅对阎闾。诸侯千乘国,命妇七香车。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骖鹤驾,侍鸾舆。桀溺对长沮。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南阳高士吟梁妇,西蜀才人赋子虚。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望湘人
此词为伤春怀人之作。上片触景生情,引起对昔日心上人的怀念。“厌莺声”六句渲染词人伤春心境。“醉魂愁梦相半”,言其愁心深重,点明厌烦之原因。最后以“伤春春晚”概括其愁情:既有对春色衰微的感伤,又有对与情侣恋情失落的痛楚,而借“几许”二字添情,显示伤春时久。“泪竹”三句由情入景,写词人触景生愁。“记小山”二句借回忆昔日“非烟游伴”,进一步巧妙揭明当年之恋人而今不见,才是伤春、愁恨之根源。下片由情入景,抒发相思的苦情。“须信”五句借琴弦易断、罗袜无踪,暗示词人与情侣如琴弦断裂,难以鸾胶再续。“青翰”三句写词人登高纵目俯瞰,空见彩舟泊岸,白蘋满洲,却不见当年乘舟远去的情侣返回,当年聚首与离别的白蘋洲畔,竟然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见之令人断肠!“不解寄”二句写正在怨恨她太绝情,竟不寄“一字相思”,却见双燕飞来。这首词写寻常离索之思,于精丽中见浑成,于顿挫中见深厚。
人间词话 · 第三则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双调 · 清江引 · 钱塘怀古
这支小令怀古伤今,把深沉的兴亡之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物是人非,而山水如故。在千古不变的山山水水中,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感,引发人的感慨和感伤。末句“沙鸥笑人闲未得”,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诙谐,含义却颇为丰富,别具深意。自然界的生物是那样悠然自得,而人世间则充满忙碌、竞争、劳顿,最终,一切的一切都将归于历史的陈迹。
祝英台近(别李择之诸丈后途中寄此)
泛杭川,临尘水。几日共游戏。歌笑开怀,酒醒又还醉。奈何一旦分携,连宵风雨,剪不断、客愁千里。 水云际。遥望一片飞鸿,苦是失群地。满眼春风,管甚闲桃李。此行归老家山,相逢难又,但一味、相思而已。
乌夜啼 · 春思
《乌夜啼·春思》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的是独处深闺的思妇暮春时节的离别相思。两片结构相同,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上片通过描写外景抒写春思春怨,下片写室内景以衬托人的情感变化。全词构思巧妙,意象幽渺,情中寓景,景中见人,虚实相映,含婉深永,表面写闺中人的思念和哀怨,实则暗含寄托。
双调 · 折桂令
【过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诗句就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烟遮,一半儿云埋。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周易 · 履卦
乾上兑下,履虎尾,不咥人。亨。 初九,素履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九五,夬履,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论语·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