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菩萨蛮(其三)
《菩萨蛮五首》是唐末五代词人韦庄的组词作品。这五首词是一个整体,但又可分前后两个层次。前三首为一层,重在对江南情事的追忆,后二首又是一层,重在寓居洛阳的所经所感。这组词是有两层含义,可以说词人所写的只是跟一个现实的女子离别的相思怀念,也可能是暗写对于唐朝故国的一份忠爱的感情。 第三首画面,是立足现在,追忆江南,有今昔对照之概。“如今却忆江南乐“一句领以下七句,一气贯注直下,笔力很是惊人。上阕二三四句谓在江南时,自己尚是意气风发的年纪,穿着鲜艳的春衫,衬托出健美的身材,在斜桥边随便摆个姿势,就引来满楼的歌伎争相招揽。过阕接着写风流情事,情节是“醉入花丛宿”,但镜头却是“翠屏金屈曲”,这是很高明的蒙太奇的手法。屈曲是合页铰链,用铜做成,所以叫金屈曲,以形容它的美。对翠屏、金屈曲作一个特写镜头,把“醉入花丛”之后的情节遮掩住了,就让人多了一层想象。词是极美丽的文体,要想写得好,就要善于设色,要懂得调配色彩。全词以春衫的鲜艳、红袖的热烈、屏风屈曲的金碧为基色,最后却是白头的萧瑟,浓淡明暗,映带前后,情感更见悲凉。一结“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一决绝语。所谓决绝语就是用发誓的方式说话,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饰手法,在诗词当中用上这种修辞手法,感觉就像是古乐府,非常地质朴非常地有力。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中国乐府名诗,古琴名曲,相传为东汉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三十九种不同的版本,传世最广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孙丕显《琴适》中的记载,根据该谱,胡笳十八拍是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琴歌。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 蔡文姬的《悲愤诗》为五言叙事体,一百零八句,对这首诗,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公认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民间作品。
夜泊牛渚怀古
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意境高远,风格宏伟。
小雅 · 六月
《小雅·六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玁狁的诗歌,通过对这次战争过程的描写,赞美了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和英雄风范。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具有丰富变化的节奏感和灵动感。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四十二章 · 达世如幻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风入松
此词为清明西园怀人之作。上片由伤春写到伤别。首句“听”字值得品味,不忍看的孤凄之况自现,且重复使用,更觉沉痛。次句又着一“草”字,看似平常,实能反映词人想借之遣怀却心烦意乱的愁绪。“一丝柳”更是以武断的计量表达思念日久且深。下片写雨过春晴,扫林观赏,触物生情。“黄蜂”二句写秋千索所留手脂香引动黄蜂,以侧笔点染,妙语通神。末句“一夜苔生”,踪迹渺茫,盼望急切,一笔写尽。盖青苔不唯生于幽阶,亦且萌发于心田矣。
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
《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这首词记录了元好问游伊河龙门段的所见所感。从美景出发,由景道情,表现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这两首七律组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这是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绛唇 · 醉漾轻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章惇握政伊始,即广兴党籍,大肆打击元祐时旧党的在朝之臣,苏轼、黄庭坚等皆遭贬谪,秦观也未能幸免。秦观始由国史院编修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绍圣三年(1096),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属湖南)。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使得他陷入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浓重悲哀之中。这首《点绛唇·桃源》当作于秦观被贬途中或贬居郴州时。
和子由渑池怀旧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国风 · 陈风 · 月出
此诗选自《诗经·陈风》,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陈地汉族民歌。是一首歌月怀人的诗。这诗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五节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唐多令 · 柳絮
此词是《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雪芹为黛玉拟的这首词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无怪乎“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思归乐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 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 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 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 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 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 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 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 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霣星。 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 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 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 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 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 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 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 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 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 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周易 · 乾卦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