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应天长
《应天长·平江波暖鸳鸯语》是晚唐五代词人毛文锡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景。其中“平江”二句,以乐景反衬离情;“芦洲”二句,以愁景渲染离情。下片直写别情。其中“渔灯”二句,由景而设想对方,悠悠离情自在其中,末二句写送别依依情态尤为感人。全篇注意以景渲染离情,情景相融,语简直而情缠绵。
好事近 · 悼春
《好事近·悼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词的上片写大风过后落花满地,点明了是“花事”将了的伤春时节。下片写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时光已成过去,青灯幽梦,催春之鸟一声啼鸣,由景伤情更让人感伤。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作者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感情深沉凝重。
骡说
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杂文。作者之意,是贵骡而贱马,因为骡“行止出于其心”,“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具有倔傲之性,而马则往往屈服于威势。但世俗却因为骡“刚愎自用”而轻贱它,于是作者产生了慨叹。以骡马为寓,实是写人世的不平,包含有作者的身世之感在内。此文言简意赅,文不足二百字,文意却一折再折,曲尽其妙。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这首观月怀友的古体诗,写得恬淡悠远。诗的前六句着重写开窗所见的月色,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深深的慨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视。最后四句是怀友。诗人驰骋想象,想象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崔少府也一定在曹娥江畔苦吟,思念自己,真是人隔千里,明月相共。最后采用传统的「引类譬喻」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随处可闻。
己亥岁二首
《己亥岁二首》是唐代诗人曹梦徵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典论 · 论文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苏辙游览庐山栖贤寺僧堂的过程,最后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求道的看法。文章语言淡泊雅致,朴素自然,简洁畅达,然而生动形象,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地驱歌乐辞
《地驱歌乐辞》:《梁鼓角横吹曲》之一。曲名含义不详。《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引《古今乐录》曰:“‘侧侧力力’以下八句是今歌有此曲。最后云‘不可与力’,或云‘各自努力’。”那么前二首与后二首当产生于不同时间。又:“不可与力”和“各自努力”,文义不同,未知孰是。
点绛唇 · 闲倚胡床
《点绛唇·闲倚胡床》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东坡与好友袁公济畅游湖山时所作。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的独特享受。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等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与好友畅游湖山的快乐。
青玉案 ·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词的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下篇则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包括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刺警告,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前途的忧虑担心,以及对自己被“儒冠误”的无言的哀叹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木兰花慢 · 送归云去雁
这首词的上阕写既别情境。「归云去雁」两句喩李氏离自己而远归,只把嫩寒时节的满天秋色留给佇立溪楼之上的词人。「正佩解湘腰」三句追思话别时难堪的情景。歇拍二句,写低头所见所感,只有楼前的溪水,伴着自己的清泪长流。下阕用想象造境,换头五句全是预想自己今后的凄凉光景。以预想未来之孤苦,层层翻出过去的美满,更衬出现在的难堪。「情知」以下,则改从对方来进一步描写。设想李氏在苦苦的思念中一定在藉酒浇愁,而且在痴情地盼望他能像仙人王乔那样每次朔望化舄为凫飞去与她相聚。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用典多而贴切,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
咏怀古迹(其一)
此诗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国风 · 邶风 · 终风
《国风·邶风·终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妇女写她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遗弃的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写出了这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爱的复杂心理。诗以自然界的狂风大作和天气阴晦,来比喻其夫脾气的狂荡暴戾、喜怒无常,十分形象生动。
杂诗十二首
杂诗十二首,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做的咏怀诗。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