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南乡子 · 赠妓
这是一首赠妓词。写妓女抛弃旧主,另寻新欢,并就此对其进行批评、规劝。语多嘲讽,诙谐有趣。 全词共分两大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写其抛弃旧主人。起首二句写其轻率。不经了解,便一口咬定那人是“好个主人家”,所以“不问因由便去嗏”,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轻率难免上当受骗,所幸的是此女有处变不惊的本领。故“病得”三句接写其机智。言其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且容貌丑陋,而她却处变不惊,繫上裙儿,强颜欢笑,虚与周旋,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别泪”二句写其对旧主人毫无感情,即使离去,也不会流下一滴眼泪。所谓“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天方夜谭而已。从而揭示此妓的无情无义。“今日”三句为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妓女的赠言。谓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对人不可轻信,这是今日另寻新欢时所必须“记取”的,否则还要上当受骗,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方面的特点主要是通俗似曲。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宋元时代的方言俗语,如“嗏”、“妆晃”、“巴巴”、“稳”、“赊”、“孩儿”之类,加上其他一些词语也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因而形成本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而这类词突破了文人词追求典雅的传统,开后世散曲之先河。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一章 · 名声丧本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菩萨蛮
此词是唐宋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一说为唐代诗人李太白所作,然双调词形式在晚唐时才由温庭筠等文人摸索而出,盛唐的李白却早已如此娴熟运用,于理不通,因此此词实际作者一直备受质疑。加之此词未见于唐代载籍,直到宋《尊前集》方出,因此较为主要的一种说法认为此词至早为晚唐五代的蜀人作品,假托李白而已。这首词在艺术层次上颇有水平,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其结构呈网状,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此词受到古人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箫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节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南歌子 · 古戍
《南歌子·古戍》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怀古词。上阙通过描写塞外风景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寂寥。下阕前两句承接上阕,继续铺写古战场萧然之景。全词多次用典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寂寥以及纳兰对物是人非、家国兴亡的感叹。
念奴娇 · 其四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客中初夏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蜀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鍾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忆秦娥 · 娄山关
此词写于1935年,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通过在战争中积累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昌黎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幽梦影 · 跋 · 一
抱异疾者多奇梦,梦所未到之境,梦所未见之事,以心为君主之官邪干之故如此,此则病也,非梦也。至若梦木橕天,梦河无水,则休咎应之;梦牛尾梦蕉鹿,则得失应之。此则梦也,非病也。心斋之《幽梦影》,非病也,非梦也,影也。影者维何?石火之一敲,电光之一瞥也。东坡所谓一掉头时生老病,一弹指顷去来今也。昔人云芥子纳须弥,而心斋则于倏忽备古今也。此因其心闲手闲,故弄墨如此之闲适也。心斋盖长于勘梦者也,然而未可向痴人说也。 寓东淘香雪斋江之兰草。
宝鼎现 · 秋怀
东园极目,暮霭秋色,望中缥缈。江城下、寒涛寂寞,一抹吴峰青未了。 睹败柳、挂残阳欲落,沙岸倒垂红蓼。渐野寺、疏钟时动,惊起隔林栖鸟。 何事今岁秋偏早。向登临、无限愁抱。还追忆、他乡行乐,炬烛双燃花底照。 敞绮席、拥红妆调笑,翻怪笙歌烦恼。残月堕、霞觞更举,客里光阴偏好。 惆怅归来,空赢得、青衫破帽。对长宵魂断,渐渐哀笳唤晓。 帘外露冷、残星小。愁听寒螀叫。待新雁、寄与同游,不是旧时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