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论书·上篇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题乌江亭
这首七言绝句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史记 · 七十列传 · 商君列传
《商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公叔痤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罗浮山父与葛篇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象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谓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人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喻葛之意。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人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时」,一本作「持」),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姚文燮说:「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及也。」(《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彷彿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可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人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要是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该有多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显然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而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请看末句:「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意,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了。 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人技艺高超。诗人涉想奇绝,笔姿多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高阳台
此词为咏孤山落梅之作。上阕咏梅花凋落。「宫粉」五句以空灵淡远的笔致描摹梅花的仙姿清韵。「南楼」二句寓关山阻隔的离索之悲思,兼蕴惜花与怜人之意。「半飘零」三句以景结情,描梅花飘零之后,庭院黄昏月冷之凄瑟境界,透露出词人冷寂无伴的情怀。下阕由物及人,怀思孤山离魂。「寿阳」三句感叹落梅给美人助妆添色,但有谁调和玉髓为梅花凋落之「香瘢」来修饰妆容呢?表示出对落梅的眷恋,暗寓了对梅妆凋残的美人的怀念。「细雨」二句展现了一幅细雨濛濛,归鸿渺渺,孤山梅苑春寒弥漫的空寂景象,暗示词人处境之孤独。「离魂」二句以奇幻笔致写落梅如倩女之离魂凄清悲楚,如解佩赠郑交甫的江妃二女杳然无踪。最后以景结情,暗示出梅雨过后「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情状,借梅树形象的变迁,传达出岁月蹉跎,人事沧桑的悲愁和怅惘。全词虚实结合,今昔真幻交融一片,深情婉曲,清虚幽怨。
清昼/初夏/即景
《初夏》是朱淑真创作诗作。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七节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欢言,孟子独不与欢言,是简欢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采桑子 · 宝钗楼上妆梳晚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这首词着意写人。上片描写人物情态。梳妆慵晚,懒上秋千,花冠不整,衣宽髻偏。下片抒写相思与离情。全词抒情细腻,含蓄凄婉。
同柳吴兴何山送刘馀杭
柳吴兴即柳恽,因任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人以所辖之地呼之。何山,吴兴山名。馀杭官员刘某将离吴兴赴任,诗人与柳恽聚于何山以送之。 作品前二句叙事,在叙事中推出题旨,表明惜别之意。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重离别”既是将行者之感,亦是送行者之情。并且“重离别”三字已暗点题中“送”字。次句从主人落笔,因重远别,故置酒饯行,点出题中“集”字。“峰之畿”点题中“何山”。“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随后,诗人描绘了“峰之畿”的景色。“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逶迤”二句由山写到草而及于川;“轻云”二句则由山向上写到云。云与远处峰峦连缀在一起。“沐”是润湿之意,因是“细雨”,故称“沐”。且“细雨”又与“轻云”相合。“檐端”二句写山间庐舍之景。这庐舍即置酒聚会之处。天色将晚,水禽息,野萤飞,写出环境清幽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水禽”与前面“川上”相呼应;“野萤”也与“峰之畿”相印合。唯独在此环境中才有这禽与萤。且禽息而恋巢,萤飞犹绕窗,都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态。《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写出马和鸟对家乡乃至与家乡有关物的依恋。此诗中的禽与萤既点缀出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表达出重土慎迁之意。这几句写草、云、雨、禽、萤,其实也是写人。这里的一切都与人同其情愫,都隐约与人的重离别的心态相应。末二句直接写刘馀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绿波”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馀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逐清风”则写出主人因刘馀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
望海潮 · 凯旋舟次
这首词题目一作「从军舟中作」,但据词意,更符合「凯旋舟次」的意思。上片极写潼关一带形势的险要与军营气氛的肃杀。潼关雄峙华山以北、黄河南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属军事要塞。在战国时,潼关正处于秦、韩两国的交接处。词开头就给人一种气象森严的景象,有高屋建瓴的气势。接着又从仰视、俯瞰、远眺的不同角度写这一带地区的高峻、惊险、辽阔,可谓有声,有势,将一幅苍茫壮观的有声图卷展示给读者。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一支雄壮威猛的军队出现了。红旗漫卷,西风烈烈,战云似乎也凝止了,笼罩在大河两岸,布满了肃杀之气。这样勇敢的军队,犹如钢铁铸的都城,使敌军不敢来犯。残月如钩,号角声在拂晓时候凄厉地响起。读者读到这里,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下片首句用「晓」字与上方结尾「五更」相衔接,可以说是了无痕迹。那时作者正穿着貂裘站立船头,这也许是件破旧的黑貂裘吧,就像当年苏秦落魄归来时穿的那样。面对着威武的军队,再看看自己这副瑟缩穷酸的样子,他不由得恨自己不能早早投笔从戎,去建功立业。看看那班在军中服役的将士们,无论是老的还是少的,这次都因收复贺兰山而建立大功,凯歌归来。就更觉得不是味儿了,更想解下儒冠戴上头盔去冲锋陷阵。战船随着南飞的大雁向京城进发,远处的岳莲楼也隐隐在望了。作者忽然想起,这次回去後,一定要大醉一场,是作为对这次战斗胜利的庆祝,还是为自己刚才的牢骚作慰藉?作者自己也真有点说不清楚呢!词的总体格调是昂扬的,豪迈的,中间有一点身世之感,几丝不快,但并不影响全词的总体风格。清人况夔笙说:「金词清劲能树骨。」我们从这首词中的确能领略到这一点。
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衹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纔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藉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