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真珠帘
落红几阵清明雨。忆花期、半被晴悭寒阻。新柳着春浓,早翠池波妒。粉雨香云消息远,漫旧日、秋千庭宇。凝伫。正春醒帘外,一声莺语。 尘锁宝筝弦柱。自眉峰惹恨。六幺慵舞。深院不成妆,有泪弹谁与。记得踏青归去后,细共说、花阴深处。心愫。怕当时飞燕,知人分付。
国风 · 卫风 · 木瓜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被后世认为是描述男女情谊的佳篇,其作者不详。关于此诗主旨有很多争论,经过汉人、宋人、清人乃至当今学者的考释,对此诗,文学史上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在艺术上,全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句式的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咸阳城东楼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祝英台近
结垂杨,临广陌,分袂唱阳关。稳上征鞍。目极万重山。归鸿欲到伊行,丁宁须记,写一封、书报平安。 渐春残。是他红褪香收,绡泪点斑斑。枕上盟言。都做梦中看。销魂啼鴂声中,杨花飞处,斜阳下、愁倚阑干。
沁园春 · 和吴子似县尉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怅平生肝胆,都成楚越,只今胶漆,谁是陈雷。搔首踟蹰,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 直须抖擞尘埃。人怪我柴门今始开。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待唤青刍白饭来。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同题仙游观
此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首联点明时地,切题“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尾联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了。全诗语言清新,文字秀美,韵律和谐,含蓄隽永,极富情趣。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越调 · 小桃红 · 采莲女
《小桃红·采莲女》是金末元初散曲作家杨果创作的一组散曲。此组曲抒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第一首小令描写男女恋情,风情旖旎;第二首写的是离人的相思之情,用欢乐衬托孤寂的写法,冷热相间,悲喜交加,尤为别致,风格典雅;第三首描绘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塑造了一个绰约多姿的少妇形象;第四首表达失恋女子的惆怅,前半首回忆当年欢爱的情景,后半首写如今形单影只的寂寞愁苦。
安公子
此词客中思乡怀人之作。上片写初春景象,以勾起离愁,引起对情人的思念。首先写柳,是离愁的媒介,但色彩雅丽,声色两美,还不着哀怨。“寒入”所感,情调才始变向低沉。叠两“人”字,口吻亲昵,“绿水”、“画楼”、“云窗”,以美景烘托意中美人。“尘满”句,以物象映现伊人心境,由我之思伊切,探想伊之念己深也。下片写自己的相思情状。以庾信愁多自拟,“为谁”,强调愁因怀人而生。设想倩东流水寄相思泪,情痴之语,一往而深。“念”提领下文,设想现境。“永昼”、“人倦”、“傍枕”,状孤寂无聊况味。最后两句创造了情景两怅恨的意境。以鸦啼起,以黄鹂唤止,结束婉曲抒情,留下绵绵情意。
应天长 · 次清真韵
柳湖载酒,梅墅赊棋,东风袖里寒色。转眼翠笼池阁,含樱荐莺食。匆匆过、春是客。弄细雨、昼阴生寂。似琼花、谪下红裳,再返仙籍。 无限倚阑愁,梦断云箫,鹊叫度青壁。漫有戏龙盘□,盈盈住花宅。骄骢马、嘶巷陌。户半掩、堕鞭无迹。但追想,白苎裁缝,灯下初识。
八声甘州 ·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
此词作于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苏东坡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东坡所推崇,与东坡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东坡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上阕「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二句以钱塘潮水比喻人的欢聚与离别,气势非凡。虽然是写「卷潮来」和「送潮归」两个方面,但却是以「有情」始,以「无情」终,其归根到底仍是「无情」,接着以「问」字领起下文,「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辉?」仍是表达了愁苦的心情。最後几句则宕开一笔,纵阅古今之变,通过对历史上机心倾轧的否定而自明心迹:「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使精神得以超脱和自由。 下阕则开始追忆往事:「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将旧日漫游的地点、季节、景色以及二人相知相得的友谊一一写出。後几句则是借用谢安、羊昙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并殷殷嘱托友人不要为自己担忧:「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瘦碧《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雲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此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圬者王承福传
《圬者王承福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一位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做的传。王承福世代都是京都长安人,天宝之乱年间他打仗立了功勋,朝廷给他封功,他却没有接受,而是回到家乡做一名泥瓦匠。韩愈“听其言,约而尽”,进一步与他聊天,从他身上发现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读陆放翁集
《读陆放翁集》为清代爱国主义志士梁启超的作品。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集中什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为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
琐窗寒 · 怀旧寄林七膳部
露漏沈沈,洞房灯悄,鹊翻庭树。夜凉如水,人倚玉箫何处。澹纵横、疏星断河,点衣黄叶飞四五。向此时感旧,非关宋玉,悲秋情绪。 追念章台路。共缓辔芳尘,妒花惹絮。旧游梦寐,总付相思新句。想风流还在匆匆,暗惊鬓底霜几缕。凭危栏、立尽归鸿,脆角凝清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