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挽文山丞相
虞集这首《挽文丞相》诗,颂扬了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家国之痛。而这些深沉蕴藉的情感,是通过诸多典故的妙用来表达的。 文天祥是宋末民族英雄,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人格理想,不知影响了多少富于民族气节的中华儿女。虞集这首《挽文丞相》诗,不仅颂扬了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家国之痛。而这些深沉蕴藉的情感,是通过诸多典故的妙用来表达的。张良、诸葛亮等事典,含蕴着宋室灭亡殆天意,非人力所可挽回的深深无奈。新亭对泣之典,抒发了诗人沉痛的故国之思。及物是人非的感慨。面对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的现实,不由得联想到东晋初年过江之士,因北方沦于外族统治而痛心疾首之事。然而,他们仍保有半壁江山,不像如今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元人侵占。相形之下,诗人不免慨叹“大不如前”。
立春日感怀
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周易 · 随卦
兑上震下,元亨,利贞,无咎。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楚辞 · 招魂
《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倣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争议,一说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但是多主张为屈原作。「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词句即为凄婉,情景交融,对后世伤春传统影响很大。 《招魂》的结构是:一、序引,二、招魂辞,三、乱辞,总共三个部分。招魂辞中又分为「外陈四方之恶」与「内崇楚国之美」两大部分。一般招魂辞是没有序引和乱辞的。而且招魂辞每句结束都有「些」字,据旧注读苏贺切,其音与今湘南民歌尾音「哕」相近。而序引、乱辞语气词都用「兮」字,与《离骚》、《九章》等篇相同。由此可见,托为巫阳的招魂辞,主要遵从招魂的习俗要求,而序引和乱辞,则更显示出屈原的主体色彩。以下即依《招魂》的结构,略作鉴赏性介绍。 序引一开头,便有作者出现,自「朕幼清以廉洁兮」至「长离殃而愁苦」,当是屈原自叙。屈原从来是以清廉、服义自许的。衹是因楚王受到蒙蔽,不能「考此盛德」,而使他遭受不幸而忧愁痛苦。在这几句之后,忽然说到「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这就使人容易错会为上帝令巫阳为之招魂的,就是这位「长离殃而愁苦」之入,也就是屈原自己。于是主张「招怀王魂说」者,一般也将前四句解为称说怀王之词。假设加上「上往而不返兮,朕冤结将谁诉」之类的句子,就自然过渡到招魂的事了。「帝告巫阳日」以下几句是对话形式,表示出招魂的迫切性。实已暗示怀王已死,灵魂招来也不能复用。这几句有多种断句法,但大意都是:帝命巫阳下招——巫阳推辞——巫阳受命下招。这三层意思是大家公认的。 作为《招魂》主干的是巫阳的招辞。招辞的第一部分写东、南、西、北、天上、地下的可畏可怖。这裏取用了许多神话材料,写得诡异莫测。神话的瑰奇本是具有现实基础的,联繫这种基础,可知想象的合理性;神话又是经过幻想加工改造的,赋予了令人眩目的奇幻色彩,更能激发起人们的审美兴味。《招魂》正是如此,如写到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古代神话有十日并出烤焦大地的故事,作者用来形容东方的危险,便十分巧妙。又如写到西方,沙漠无边,不生五穀,无水可饮,又有赤蚁、玄蜂等毒虫,使人无法生存。这种种描写相当准确,使人惊叹作者具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夸张的描写并未脱离现实基础。又如写到天上、地下,都有残忍无比的怪物据守着。保存了原始神话中的神秘性和原始性的特点。 许多楚墓的发掘,完全可以证实其写实性。这一部分展示了故居的宫室、美女、饮食、歌舞、遊戏之盛,描写了那种无日无夜的享乐生活。作者的描写是具体生动的。如写宫室园圃,既总写了建筑的外观、布局,池苑风物,又详写室内的装饰、布置,以及处于其间的人的活动——主要是美女的活动。又如写饮食,多种多样的主食、菜肴、饮料一一列举,且加形容:「腈若芳」、「酎清凉」、「厉而不爽」,让人感到的确是美味佳肴。文章中时时点染以人的活动、感受,更为传神。如写饮食、歌舞之馀,「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写赌博的场面「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将那种不顾礼仪、忘乎所以的情形,那种捋袖揎拳,呼五喝六的神态,穷形尽相地描绘了出来。写得最精彩的,要数对美人和风物的刻画。如写美女说:「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嬉光眇视,目曾波些。」写入着力写眼睛,是《诗经》已开始了,《硕人》便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而这裏则发展为写挑逗的目光,流动的眼波,更为巧妙生动。整个的美人醉态,犹之一副「贵妃醉酒」图。又如写到苑中之景,说:「川谷径复,流潺谖些。光风转蕙,泛崇兰些。」溪流蜿蜒,汩汩有声,微风挟着阳光,摇动着香草,泛起阵阵清香。「光风」二字语简义丰,形容极为准确。这两句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名句。 客观叙述,一般不着作者主观色彩。然其中所写醉酒后的种种失态,客观上是有批评性的。那些描写多切合楚王身份。「归来反故室,敬而无妨些」一句,强调归来仍受尊敬而无妨害,应是针对楚怀王可能具有的愧悔心情的。 《招魂》的最后部分「乱曰」一段,是全篇的结束语。「乱日」主要写打猎。在《招魂》影响下的汉大赋,打猎是描写的主要内容。这裏却归入了乱辞,原因是这与巫阳招魂辞无关,而是作者自身的活动。这裏屈原又以第一人称出现,叙其在南征途中,回忆起参加怀王狩猎的情况。雲梦一带是楚国著名的猎场,面积极广,汉赋对雲梦之猎有很精彩的描写。而这裏并未多写狩猎过程,衹写了开始时的壮丽场景,「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罴」。实际狩猎衹有「君王亲发兮,惮青兕」这一句。《吕氏春秋·至忠篇》载有楚王射中随兕的故事:据楚国《故记》说,杀随兕者不到三月必死,楚王射中随兕,申公子培出于忠心,夺归已有,果然代王而死。有这种传说作为依据,「君王亲发兮惮青兕」其实表现了屈原曾经对楚怀王的安危十分关心,也就是「繫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意思。然而怀王终于「客死于秦」不得归楚了。诗人最后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样极其凄婉的诗句,结束了这一篇千古绝唱。而这结尾几句,堪称《楚辞》中最著名的情景交融片段之一,绝不亚于《九歌·湘夫人》开头「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名句。它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如果说宋玉《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数语是中国古典文学悲秋传统的滥觞,那么不妨说《招魂》末尾的这几句是中国古典文学伤春传统的滥觞。
酬乐天频梦微之
这首七言绝句约写于元和十二年前后。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并作诗相告。这首诗就是酬答乐天“频梦”之作。
春江花月夜二首
隋世祖杨广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国之君,多被毁誉。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被评价为“词无淫荡”,“并存雅体,归于典制”(《隋书·文学传序》)。其存诗中乐府显然是承袭梁陈诗风,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凡读过诗文的人,几乎都知晓唐代张若虚写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隋世祖在张若虚之前早就写有《春江花月夜》。这诗题原为陈叔宝所创,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陈后主所作艳曲之一,原词早已失传。隋世祖曾以此题作曲,内容看上去并无新意,其实颇有些刚健的佳句,讲究对仗和声韵和谐,雅味正声。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这是本题现存最早的两首之一。其后才有唐朝张若虚的同题诗《春江花月夜》。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地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启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之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多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拥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启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意象又启示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杨广的诗风对后代诗人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他的诗中佳句,常成为后世诗人模仿之,甚至袭用之,如“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诗中的前三句,就被宋代著名词家秦观在名作《满庭芳》词中几乎完全袭用。如其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袭用的例子。元代著名词家马致远作有一首名词《天净沙·秋思》,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亦是受上述杨广诗句的影响而化出的。 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诗风功不可没。隋炀帝虽在生活上是不被后人称道的帝王,但是在文学上确实正统的诗人。他诗中热爱扬州风光之情,赞颂扬州美景之功,当书之,当记之!
踏莎行
本篇为端午节感梦之作。上片虽为梦境所见,却几疑真见其人,至过片才点明「午梦」,这也是吴文英感梦词惯用手法。上片写苏州姬妾午睡之美态。上片一句一态,五层铺叙,从形、色、香、态、情诸侧面勾画出一幅端午美人午睡图,而「空」,「愁」二字则透露出苏州姬妾离异后的孤寂无聊,无心歌舞,也无绪梳妆和对词人依然怀有相思旧情,曲折地显现出词人失掉苏州姬妾后的眷恋和伤感。下片写梦醒哀怨。「午梦」二句写正午梦入千山远寻苏州姬妾。「香瘢」句插补梦境中腕系红丝,斑痕新褪之状。「隔江」二句写雨声、风声、落叶声,意境空灵,又如梦一般飘忽,流露出依然羁旅漂泊的悲秋一样的悲怨与幽恨。
春风袅娜 · 游丝
倩东君着力,系住韶华。穿小径,漾晴沙。正阴云笼日,难寻野马;轻飔染草,细绾秋蛇。燕蹴还低,莺衔忽溜,惹却黄须无数花。纵许悠扬度朱户,终愁人影隔窗纱。 惆怅谢娘池阁,湘帘乍卷,凝斜盼、近拂檐牙。疏篱罥,短垣遮,微风别院,好景谁家。红袖招时,偏随罗扇;玉鞭堕处,又逐香车。休憎轻薄,笑多情似我,春心不定,飞梦天涯。
左传 · 宣公 · 宣公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夏,成周宣榭火。秋,郯伯姬来归。冬,大有年。 【传】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 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秋,郯伯姬来归,出也。 为毛、召之难故,王室复乱。王孙苏奔晋,晋人复之。 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武子私问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苏武诗四首 · 其一
《苏武诗四首》又名《苏武与李陵诗四首》。是东汉无名氏所作的四首五言古诗。这组诗和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收入在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里,这七首诗是“苏李诗”的代表作。这些古诗都是送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
沁园春 · 忆黄山
黄山,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区是中国名山之一。本名黟山,因传说为黄帝栖真飞升之地,故唐代改名黄山。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胜,被称为黄山四绝。 在宋词中,写黄山的作品不是很多,而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只有汪莘这首词,可谓不可多得。在这首词中,作者仿彿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词的上阕,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 下阕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从起句开篇,词人即纵笔挥洒,连刷三句,整体上绘出黄山雄伟瑰丽的画面:「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所谓三十六峰,不是实指,乃概略之数。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或巍峨雄伟,横绝天表;或清秀隽美,流丹映彩。层峦叠嶂,屏张锦绣,争奇斗艳,千姿百态。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清字,不仅说气候清凉,也是说景色清幽。 而「锁」字则点出清秋常在,独存山中之意。接下去的四句,采取分镜头写法,捕捉典型的景观,细致刻画黄山山水胜境:「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对」字为领格字,直领四句。一二、三四句各为一组,分写孤峰云烟、悬崖瀑布。而一三、二四则是隔句对仗,谓之扇面对。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迴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那孤峙飞耸的山巅绝顶,彩云缭绕,轻烟袅袅,或细如丝缕,柔如薄纱;或迷茫如海,横际无涯。忽聚忽散,离合变化,各逞奇姿,互竞秀色,气象万千。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素练遥挂,喷珠溅雪,争泻深潭,令人魂魄摇荡。总起来说,这四句笔落情至,语出景现,无刻意雕凿之痕而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之美。言简意赅,情韵俊秀。 词人多年屏居黄山,耽于自然的山水情怀、云林雅趣,使他不知疲倦地遍游山中胜境,甚至不顾寒冷,踏雪觅胜,所以词中写了「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头两句根据传说写成。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毛白异色,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即指此。「仙家芝草」,则指服之可以成仙的灵芝草。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写仙桃与仙草,既点出黄山异景,也点出它的非凡的经历。深山灵秘,正是寻幽探险的最好去处,虽在初春正月,词人游兴仍很高,雪过天晴之后便进山了。这三句中,「雪后」一句乃倒提之笔,点明入山寻访仙物时的天气、季节和急切心情。当他在进山路上,经过白龙潭时,忽然想起曾见过的奇景,于是再追述一笔,写了「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这里用「亲曾见」三字先作交代,表明所写奇景乃是亲眼所见的实在之景,并非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想象的虚幻之景。所说「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在那里,白云溪受众壑之水,泻入白龙潭。每逢大雨倾盆之时,激流怒注,潭中之水有如雷辊霆击,虎啸龙吟,其势汹涌澎湃,如海潮翻滚,白浪蹴空,令人神骇心惊,不敢逼视。词人用「海涌潮头」四字加以形容,确实恰到好处。 过阕两句:「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用「当年」二字提引,点明回叙之意,也见出黄帝浮丘彷彿确曾栖隐于黄山。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得仙丹八粒,黄帝服其七粒,于是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至今,炼丹峰上,浮丘公炼丹所用的鼎炉、灶穴、药杵、药臼仍然依稀可辨。 峰下还有炼丹源、洗药溪呢。灵山仙迹,神奇动人。可是,词人撇开这些不问,而独独问到玉枕玉床,说明别的灵迹都已见到,而枕卧之具却未曾寻得。想象之中,这本是应该有的,如今不见了,却不肯直说,而故意摇曳笔姿,问出「还在不」三字,亲切自然,妙有灵动之感。接下去,词人想入非非,进入幽渺的神话境界,以「向」字切入,领起四个四言秀句:「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所说的天都,即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其高度虽略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它风姿峻伟,气势磅礴,拔地耸天,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 「凤管」,即凤箫。相传春秋时有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萧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凤来归,穆公为之筑凤台。后萧史、弄玉俱乘凤而去。凤箫之名即由此而得。这里说「遥闻凤管」,则由望仙峰传说推想而来。相传黄帝、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遥闻有絃歌之声,黄帝在仙乐接引下驾云而去,后来就有了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之溪则因此得名为絃歌溪。词人想,天都峰是黄帝聚会众神之所,「中天开帝庭,百灵此朝飨」,当其降临之时也该是仙乐齐奏的,故而揉合望仙、天都两峰传说,写了「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这两句不仅描绘出夜宿黄山的奇情逸趣和灵异境界,而且点带出天都峰下月洒清辉、山幽峰秀的清美景色。黄山之夜是美的,黄山之晨也是美的,所以后面两句「翠微霜晓,仰盼龙楼」,转而描绘黄山翠微峰的清丽风光。翠微峰位于黄山后海,为三十六大峰之一。山上古树参天,修竹遍地,郁郁葱葱,苍翠可爱,故名之曰翠微。山下有翠微寺,为唐代麻衣禅师道场。他曾飞锡穿穴而得神泉。龙楼,是由大气折射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空中幻影,俗称之为蜃楼。古人以蜃属蛟龙一类的神异动物,能吁气作楼台城郭之状,故以蜃楼、龙楼称之。这种自然奇观,在黄山不常见到。故而当翠微霜天拂晓,晨光曦微之际,词人翘首仰盼,渴望幸得一见山中蜃楼奇景。他那举首凝目的神态、执意追求奇趣的情怀,活泼泼地表露出一颗热爱自然的纯真童心。神奇的黄山给予词人的实在太丰富了。可是那些神奇的故事毕竟都是遥远的过去的事情。词人来黄山时,虽然灵宅仙窟遗迹犹存,但已非昔日风貌。想到这里,不免有渺茫怅惘之感,于是写出了:「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这三句的大意说:浮丘公提炼丹砂的石穴之色,虽依然长红,可是丹炉火尽,早已冷却了,又怎能得到仙方灵丹,赶早修炼成仙呢?问到这谜一样的事情,自然无人能答,似乎难以写下去。然而词人却绕旋回折,点借仙物,写出结末三句:「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谁知此」三字,是就上句所问再作腾挪,而不即刻作答,象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饶有韵味。究竟有谁知道这些服丹成仙的事呢? 词人说只有去问源头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显然这白鹿青牛定非寻常之物。原来,相传浮丘公曾在黄山石人峰下驾鹤驯鹿,留下了驾鹤洞、白鹿源的遗迹。白鹿既是浮丘公当年驯化的,想来定然应该知晓仙人的灵秘。而那水畔青牛也有一段非凡的经历。相传翠微寺左的溪边有一牛,形质迥异,通体青色,一樵夫欲牵回家中,忽然青牛入水,无影无踪。从此,那溪便称为青牛溪,至今仍在。看来,那青牛也该多少知道些仙人的故事。词人用拟问语气点出白鹿、青牛,作为词的收结,辞尽而意不尽,含有无穷的韵味,使奇美的黄山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进一步抒发了词人饱览黄山风光,领略河山之美的诗情游兴。 这首词所写山水之景是实,神话传说是虚,虚实紧密揉合,使山水充满神奇色彩,使传说宛然实有其事,令人神往。而全词又是触景生情,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为一的艺术妙境,确为黄山词难得的神品。明人程敏政《游黄山记》说:「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汪莘这首辞采横溢、情韵深厚的黄山词,可以说足以当其胜、尽其变而与名家并驾齐驱。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节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楚辞 · 九歌 · 其九 · 山鬼
此诗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 西窗烛选取版本据四部丛刊影印明繙宋本《楚辞》。
御街行 · 秋日怀旧
这是一首秋夜怀思情人的词。上阕写秋夜景,或就地面刻画秋声,或就天宇描摹夜色,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沈震峰居《草堂诗馀隽》称赏「天淡」句写景空灵。下阕专就离情宣发。「愁肠」三句折进一层,言离愁之深。「残灯」二句再现实境,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末以离愁「眉间心上」无所不在,倍增酸楚。「都来此事」几句为李易安《一剪梅》词所袭用,化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向来为词评家所赞誉。这首词虽写似水柔情,却骨力道劲,绝不流于软媚。李沧溟云:「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可谓佳评。
踏莎行 · 雪中看梅花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元代词人王旭所写的一首咏物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一开篇,就是指点江山、直抒胸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只咏雪或只咏梅,而是花开两朵、两朵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