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玉漏迟 · 西湖夜泛
半篙凉露湿,渔灯隐隐,垂杨袅袅。明月随人,放棹绿波蓬岛。 缆解鱼鸥破梦,更几点、疏星斜照。舒怀抱。云阶月地,任吾歌啸。 远山不隔冰壶,弄画桨中流,烟波渺渺。洗尽胸禁,月到夜阑倍皎。 万籁无声寂寂,把一派、繁华净扫。浑忘晓。犹向汀州环绕。
南浦
双燕又重来,认低梁,曲栋是伊曾住。剪剪掠花梢,春寒甚、恨颠风绵雨。 穿檐绕窗,知他心事应无据。恐被湘帘朝隔断,难把向时巢补。 怜余三径荒芜,刚湖乡卜筑,葭墙葵圃。多少隔年情,相留处,先禁草堂儿女。 书囊画谱,莫教衔坠香泥污。待到纱窗蕉影绿,坐听嫩雏争乳。
西施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苧罗山。苧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施为题,从另一角度抒发议论,指出国家灭亡的原因,不能全部归罪于女人是“祸水”。并公开反对“女人祸水”这一观点,为西施翻案。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诗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已的观点,为西施鸣不平。反对将吴国灭亡的责任,强加在一个弱女子西施身上。这里的“自有时”三字,用得十分精当,它指的是促成国家兴亡、战败的各种复杂的因素。而“自有时”,表明了吴国的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复杂的原因(如统治阶级的腐败、内讧等),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就有力地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佛家认为:任何人与事物,都有“生、成、住、坏、灭”的时限和过程。“自有时”三字,实在值得深思。“何苦”一语,在劝解的口吻中,又含有嘲讽的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这又是何苦呢!这里,诗人挖苦讽刺的对象,并非是一般的“吴人”,而是吴国的统治阶层。 以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推理上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前句继续为西施辩解,后句又以“越国亡来”作为论据,进而提出问题,表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理: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谁呢?这里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晚唐诗人崔道融,也写过类似的诗:“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比较起来,上述两首诗的立意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罗隐这首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比崔道融的诗,似觉深入一层。而崔道融的诗,所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议论和描写, 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隐的诗,又有高出一筹的地方。 因此,这两首吟西施的诗作,都不失为上乘之作。故笔者将它们放在一起 ,并而述之。
上元侍宴
《上元侍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应制诗。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此诗描写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驾临的景况。诗人借仙风、通灵殿、红云、玉皇来比喻宋宫景象以及宋朝皇帝,虽为歌功颂德之作,亦可见其构思之奇巧。
中庸 ·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劳劳亭
《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并非写劳劳亭的春光,而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绝句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玲珑四犯 · 京口寄所思
阔甚吴天,顿放得、江南离绪多少。一雨为秋,凉气小窗先到。轻梦听彻风蒲,又散入、楚空清晓。问世间、愁在何处,不离澹烟衰草。 簟纹独浸芙蓉影,想凄凄、欠郎偎抱。即今卧得云衣冷,山月仍相照。方悔翠袖,易分难聚,有玉香花笑。待雁来、先寄新词归去,且教知道。
秋蕊香 · 重阳
秋色宫庭,黄花禁篽,西风乍透罗衣。龙山意渐爽,瑶砌叶初飞。喜天宇、明洁晓晴时。翠楼都卷帘帷。奉宴赏,菊英环坐,金玉成围。 凭阑海山万里,登望处,休论戏马台池。揽幽芳、泛酒面香凝,携手与、仙姿共游嬉。从他纱帽频敧。并宝马,何妨归路,月挂天西。
小雅 · 楚茨
《小雅·楚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全诗六章,每章十二句,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从稼穑言起,由垦荒到丰收,由丰收而祭祀,从祭前的准备一直写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此诗有序曲,有乐章主体,有尾声,脉络清晰又完整和谐,结构严谨,风格典雅,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
定风波 · 次高左藏使君韵
此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通过对重阳节的描述,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显示了作者身处逆境而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点绛唇 ·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此词作于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绝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宋室南渡八年,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一味向敌求和,与敌妥协,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作者作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对此深以为恨。词中抒发了作者归居后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前四句写筵席之华贵丰盛;五、六句写动态的歌舞;七、八两句点明宴饮的时间;最后引用古人以反语结束。这首诗前面极写美酒佳肴欢歌妙舞,人生之享乐似乎莫过于此,结尾突然翻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坟墓的枯寞冷落。在巨大的反差中,诗人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而在生死的对比中,诗人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
武陵春
此词上阕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阕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浪无依的才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