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大雅 · 灵台
《大雅·灵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文王游乐生活的诗,共二十句,可分为四章,第一、二两章每章六句,第三、四两章每章四句。首章说文王修建灵台,由于百姓拥护,很快就建成了;次章写文王在灵囿、灵沼的游观之乐;第三、四章写文王在离宫有钟鼓之乐,一片盛世景象。
南吕 · 一枝花 · 咏喜雨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乞食
《乞食》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全诗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
画堂春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他落第后所写的伤春之作。上片写残春之景,暗寓情怀。起拍二句以“落红”、“小雨霏霏”烘托出迷惘、伤感的意绪,继之以“憔悴”、“无奈”点明心事,由隐而显,由景而情,层次分明。下片以抒情为主。过拍“柳外画楼独上”二句以行为描写来传达孤寂、落寞的情怀,“手捻花枝”四字尤其传神。“放花无语对斜晖”二句,一实一虚,将该词的词眼“恨”字徐徐推出,妙造天然。
江城子
此词为暮春时节伤春怀旧,自伤飘零之作。粗看颇似北宋晏同叔,秦少游婉约词作,但从“暗数十年湖上路”等凄黯之辞来看,即使缠绵、伤感如昔,却也不复有北宋前辈词人的自信、从容。上阕写画楼登望。下阕抚今追昔。全词写景寓情,将今昔身世、情恋、失侣综揉一体对人生离合悲欢做了真切的反思,深婉而自然。
多丽 · 冰
玉壶中,井花彻底都凝。讶涟漪、风吹难皱,潺湲一夜无声。 太玲珑、鳞堂贝阙,偏确荦、玉甃银屏。烈士心边,佳人肌上,一种晶莹仿佛曾。 还应似、飞仙剑侠,灰冷万缘僧。都只被、奇寒苦冻,锻炼才成。 记前冬、芦沟南下,归舟却阻河淩。四弦弹、颇黎劈裂,万梃击、琴筑琮琤。 玉骇蛟愁,珠飞兕吼,篷窗千里梦魂清。回头笑、京华炙手,岁岁火云蒸。 还亏煞、沿街六月,唤买凉冰。
南歌子 · 新开池,戏作
这首为带湖家园新开的小池所作的「纪念词」,确实轻浅自然,妙趣横生,充满了小品式的谐趣。词以夏夜纳凉为契机,写他对这个新开小池的喜爱之情。上阕主要写他夏夜池边纳凉的闲适之情。起韵写池,笔意曲折,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同时,起韵写池而又兼写人: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方便与闲适,于此可见。「涓涓」一韵,仍是曲折写池,写新池一筑,水意充盈,以至侵湿台阶、送来凉爽的情形。上阕末韵,以「筑个池儿」的轻巧口吻正面点题,兼写因池见月的景象。这里的用语轻松有趣:「池儿」、「月儿」的称呼,轻俗便捷,足见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是妙语解颐: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趣味。下阕主要写池中丰美的倒影,写得空灵而优美。这倒影由无生命之物到有生命的高级动物逐层递进,诗意渐浓而意境渐美。首先他写池水边自己华居画栋在池水中投下它的倒影,这倒影随波摇动,空灵不定。其次他写池水中的粉色荷花也在池中投下自己的倒影。水面上开放的荷花和水中荷花的倒影交相辉映又浑然一体,使人乍见之下,以为是荷花「倒开」于水中。于此可见,同写倒影,但词人笔法有变,一就其「摇动」来写,一就其「倒开」来写,这就不显得单调了。最后一个可以与池水中的荷花倒影媲美的,是一个打扮好的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对这个倒影,词人没有正面下笔,而是用「照香腮」、「把做镜儿猜」的写其实体,来埋伏池中必有其倒影之意。
陌上桑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临江仙 · 斗草阶前初见
宋代斗草之风,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时间上,宋代人斗草除在端午节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斗草活动。 这首相思词写男子与相爱的女子在“斗草”时节初识又于“七巧”节重逢,离别后引起无限相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曾经爱过的女子的深深怀念。
人间词话 · 第五十三则
陆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