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小雅 · 车舝
《小雅·车舝》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诗人在迎娶新娘途中的赋诗。在迎娶新娘的路上,新郎驾着迎亲的彩车,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情绪。全诗五章,每章六句。前两章重在写女之德,后三章重在写己之幸,通篇写新婚之喜,结构上跌宕起伏,抒情手法多种多样。
史记 · 七十列传 · 黥布列传
《黥布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黥布,原名英布(?—公元前196年),汉族,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秦末汉初名将,是我国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投靠项羽,为西楚名将,后来归附刘邦,被封为九江王,最后因谋反罪被杀。
南吕 ·四块玉 · 闲适
《四块玉·闲适》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组曲作品,由四首小令组成。这四首曲子抒写了作者闲适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看破红尘、放下名利、参透荣辱、与世无争的思想,也反映出作者对黑暗官场的不满情绪,表现出作者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个性。全曲语言樸实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感人。
双调 · 寿阳曲 · 远浦帆归
《寿阳曲·远浦帆归》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这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既写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又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表现了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示出一种疏淡旷雅、平和静穆的美。
声声慢
此词为悲秋抒怀之作。靖康之难后,李易安随其夫赵德甫逃亡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此词在其夫亡后所作,是抒发家国身世愁之作。首用七对叠字发端,「寻寻觅觅」写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凄凄」句更细腻深微地描摹词人心情的悲苦凄戚。薄酒难御风寒,过雁触动乡思,菊花萎谢无人怜惜,独守寒窗时间难熬,黄昏冷雨敲击梧桐,种种场景,无不益发加重愁情分量,折磨一己孤独、柔弱、痛苦的灵魂。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句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用白描铺叙,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替,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陇西行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右丞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段,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馀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释秘演诗集序
《释秘演诗集序》是欧阳修为自己的友人、北宋诗人祕演和尚的诗集所作的一篇序文。文章在写作、构思上别具匠心,由“天下无事”日久,“智谋雄伟非常之士”,“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引出“廓然有大志”的亡友石曼卿,又由曼卿而及祕演。又述曼卿、祕演相交最久,且是“以气节相高”的“奇男子”。然而二人却不为世用,曼卿死,祕演亦老病,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欧阳修对石曼卿诗颇为推崇,而曼卿“尤推祕演之作”,反衬祕演诗作“雅健有诗人之意”。在祕演将南游之际,作者“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衹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纔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藉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倾杯
《倾杯·离宴殷勤》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与妻子离别前的景和情;下片写与妻子话别。整首词融场景描写、人物刻画、议论抒情于一体,笔触腾挪有致,尤以人物情态、动作描写的刻画取胜。
天仙子 · 其二 · 郑毅夫移青社
持节来时初有雁。十万人家春已满。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一见湖山看未遍。 障扇欲收歌泪溅。亭下花空罗绮散。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鼙声断。惆怅不如船尾燕。
柯敬仲墨竹
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是文人画的极力推动者,文人画家文同也以画竹著名,柯九思画竹就祖述文同。苏轼曾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专门论文同的画竹,文中指出画竹不能只讲形似,如果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没有竹了;画家画竹应该先在胸中酝酿,做到成竹在胸,然后以意为之一挥而就。苏轼之论,一方面说出了画竹不能从繁而应尚简,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成竹在胸以意写之的追意论。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还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更进一步表达了他重传神写意的艺术见解。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后两句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写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