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南乡子
《南乡子·相见处》是五代李珣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作者准确地把握住少女的人物形象,通过几个极有个性特征的行为,既描绘了少女性格中天真无邪、热情奔放的一方,又勾画出情窦初开的少女矜持、羞涩的一面,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全词摹写传神,感情纯朴,词中又点缀以越王台、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风物,使这首词洋溢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
浣溪沙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阕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阕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李易安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无法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
双调 · 折桂令 · 九日
《折桂令·九日》是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有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此时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
西江月 · 八十一年往世
蔡京是北宋末年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投机官场,排除异己,极尽奉承拍马之能事。以他为首的群奸怂恿宋徽宗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从而使金兵南侵屡屡得手,导致北宋灭亡。但是,蔡京却又是北宋杰出的书法家,他主编汇刻丛帖《大观帖》,为保存中国历代书法珍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他利用职权及自己的影响,促使木兰陂工程的成功建造,也算是为他的家乡办了一件大好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宋徽宗在金兵逼近开封时,匆匆忙忙把帝位让给宋钦宗,带着蔡京等一帮宠臣南逃。开封的太学生陈东等人联名上书给钦宗,要求严惩以蔡京为首的“北宋六贼”。宋钦宗迫于情势,下令把蔡京流放到海南岛。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湖南长沙)。 这首《西江月》就是他在潭州所作的绝命词,并被收入《全宋词》。词的上阕写作者暮年遭遇流放,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朝廷,这也就很自然地引起下阕头两句对昔日荣华的追忆。“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写自己深得皇帝宠幸,多次拜相,荣耀至极。最后两句写作者自己由于贪恋荣华富贵,没能及时退步抽身,才落到现在这步田地。 这首小令虽然只有八句,思想内容却很丰富,既有作者对现实的艰难处境的展示,也有对往昔的怀恋乃至炫耀,还反省了自己落败的原因。
幽梦影 · 卷二 · 四十
黎举云:「欲令梅聘海棠,枨子臣樱桃,以芥嫁笋,但时不同耳。」予谓物各有偶,儗必于伦,今之嫁娶,殊觉未当。如梅之为物,品最清高;棠之为物,姿极妖艳。即使同时,亦不可为夫妇。不若梅聘梨花,海棠嫁杏,橼臣佛手,荔枝臣樱桃,秋海棠嫁雁来红,庶几相称耳。至若以芥嫁笋,笋如有知,必受河东狮子之累矣。
采莲令
这首词写离别情。上阕写离别时月落云收,霜天欲曙,即将西行的客子,此刻的心情最为痛苦。随着吱吜吱吜的声音,一层层打开红色的门户,美人紧拉他的手,一直送到岔道口。「千娇面」三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离人内心的痛苦。她千娇百媚,难以自持,亭亭伫立在那里,默默无语,唯有满脸的泪珠,那神情、令人肝肠寸断,又怎忍心回头一望?下阕写离人别后无限惆怅和无尽的留恋。他感到自己所乘的扁舟「急桨凌波」而去,他人只贪看两岸景色,哪里知道离人此时的离情别绪,心如刀割、纷乱至极。而又无人可与之诉说愁苦,只能暗自含恨。其哀其痛,实是不堪忍受。末以景收,回头望去,层层的城门早已不见,只有那充满寒意的江天之外,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三两棵树木。全词以景起兴,以景作结,景中寓情,景黯情凄,语言浅淡而意深情挚。
中吕 · 满庭芳 · 山中杂兴(二首)
人生可怜,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江山好处追游遍,古意翛然。琵琶恨青衫乐天,洞箫寒赤壁坡仙。村酒好溪鱼贱,芙蓉岸边,醉上钓鱼船。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楚辞 · 九歌 · 其十 · 国殇
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婆罗门引 · 题醇士画秋景,因忆北泉昔日之游
嘉陵岸渚,映沙湔水碧于油。宵来共泛轻舟。追忆良朋欢会,踪迹几淹留。乍惊风堕雁,暗浪分鸥。 经年卧游。费画笔、点清瓯。忽觉凉生枕簟,壑断云流。知君正愁。对黄叶、空山一味秋。邀素月、独上层楼。
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
黄酋书,昨鉴川公亦曾抄寄本兵。此酋贪纵寡谋,终当归吾羁绁。观其书词,已非昔时之倔强,可用其几而制之。多行间谍,以疑其心,时用利饵,以中其欲。谅彼无能为也。其妻家在三卫者,即传与蓟人,量加优恤,亦制驭之一机也。……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况今时则易然耳。
论语 · 乡党篇 · 第六章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雨后池上
这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衹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澹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衹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馀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馀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馀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